第二四三章 宜阳点兵(二) (第2/2页)
心却不能为一也,今欲要破秦,就需心与军尽皆为一是也。” “寡人身为九国合纵之长、联军之主帅,当然是要做到开诚布公,向诸位言明我楚国一举一动的用意。不错,寡人留此大军在此,就是为了进逼秦国南郑,令秦王不敢集中兵力于函谷关之地,替我联军解压!” 没有丝毫的隐瞒,熊横大大方方的诚意,他更在意的是能将诸国的将军联合在一起,不管这场战事打多久,诸国都不会轻易退兵。 众人听罢,皆是若有所思,就唯有匡章与乐毅是不为所动,因为他们早就在楚王那里得到了信息。 “破秦,当真需得这八十万大军,兵分两路进之?” 熊横一看,只见场中问话者,乃一壮年男子,一身银甲在身,显得十分英挺,约莫四旬左右,满面胡须,虽戴玉冠而却未束发。 楚王转过头去,笑望着他:“寡人在临淄之时,曾听到有赵国的商人讲,中山国公子姬俜治国有术,领兵有道,将军必然就是中山公子姬俜了吧?” 对于场中每一位将军,熊横都是提前看过他们画像的,并且提前做了准备,不能说是熟悉,但至少是不会认错了。 中山不同于赵韩之流,中山乃一小国,纵然是最鼎盛的时候,也仅仅只敢称呼自己为九千乘,更何况如今在赵国的蚕食之下,只剩下了苟延残喘,此番攻秦若非是燕王出力,中山国又岂能加入进来。
听到楚王对自己也是了解的如此清晰,姬俜立即起身道:“久闻楚王礼贤下士,今日见之真名不虚传是也。外臣也有的确有此疑问,莫非我函谷关七十万大军,还破不了秦,需得楚国再分兵一路是也?” 他这个问题还不等到楚王回答,只见常人就有一人站了出来。 原来是燕国上将军姬职。 这些年来,中山国无力抵抗赵国,就将对抗赵国的全部希望都落在了燕国的身上,对燕国可谓是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只见乐毅站起来了,姬俜的目光立即就投了过去。 “楚王,不知这个问题可否由外臣来回答?” 乐毅此时示好,这便是认可了楚燕私下结盟之事,只是这一番举动在匡章的眼中,却不是那么对劲起来。 熊横当然是点头笑笑:“那就有劳燕国上将军了!” 只听得乐毅道:“诸位有所不知,攻秦之难,首要在地势也,秦居天下之高,我等居天下之低,受秦人俯视,如立箭塔而望深谷,自古以来都是由高处往低处易,往高处南,我等便是如此,此为其一。” “其二者,秦之函谷关也,此处北临大河,西临山地,尽皆天堑,战车难行,人马难走,唯有中间一道,当地人乃称之函谷,最窄出处仅容一车通过,秦人知道我等攻来,再次设下营寨防御攻势不下十座,真易守难攻也,纵大军百万,也亦无可奈何也。” “其三,我等远道而来,路途遥远,粮草运送可谓困难重重,秦人以逸待劳,又据守天险,虽三十余万人可当六十万用,我等几近七十万大军毫无优势是也。” 乐毅身在赵国,却能如此熟悉千里之外的秦国,当真是不同凡响,须知赵秦之远,一月都未能到啊。 他说罢之后,环视场中之人,其后又道:“今楚王以十万大军而虎视秦人南郑之地,致使秦人不得不防也,因此函谷关之兵仅可三十余万,为我等大大减轻负担。” “再者,楚国大军一旦从南郑突破,那便可直逼武关,致使秦国上下不能两顾,易出现军心之乱,利于我函谷关破秦也,为了破秦,楚王比诸国多出了十万人的兵马,十万人的粮草,此真仁义是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