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月亮圆又圆 (第1/2页)
小涛: 宋代词人苏轼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今天是2022年的中秋节,原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 我们已经被关在学校里快两个星期了,只能在寝室和食堂之间流动,体育馆和篮球场都被拉上了警戒线,不能聚集,不得自由。街上没有车,没有行人,没有热闹,没有人烟。我们明明置身于闹市区,却一次又一次的过上荒无人烟的生活。学校里有很多人,大家到饭点下楼吃饭,吃完饭回寝室睡觉,每个人的心里,也荒无人烟。 中秋节到了,这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中秋。情绪低沉,环境压抑,内心烦躁,真对不起这个佳节,不能好好过了。 我是不喜欢吃月饼的,水果味的月饼在我心里荣登难吃榜首,皮里面那些个透明的不知道是啥的晶体,透着恶心,腻腻的吃了心里难受。准确的说是在我心里就没有好吃的月饼,我们这很吹捧的某医月饼,也只是个笑话,从前人们排着很长很长的队拿号才能买的月饼可能要稀奇一点,现在人们照样排很长很长的队,经常排每天排,还不能漏掉任何一个人,也不用拿号了,只不过不是为了买月饼。要是一切如初,人们欢欢喜喜的过节,排队是为了买月饼,那该多好。有人会不吃月饼,总不能不在意中秋节啊,一年就那么几个节日。中秋还能放假,能放假的节日就是好节日。 不过在我们老家,中秋节是没有人家会特意过的,不会像端午节甚至中元节那样,做一大桌子菜,还要在门外放一个爆竹才开始动筷吃饭,好像大人们不重视中秋节,买几块月饼意思意思,证明知道这个节日到了就算了。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是农村里面最忙的时候,忙着收玉米,我们俗称打包谷。大人们背着一个背篓,去到玉米地里面,把玉米挨个挨个的掰下来然后反手扔进背上的背篓里面,背篓满了之后就背回家,腰一弯,倒在门前的屋檐下。如果看着天快要下雨的话,会用一块防水的透明胶纸盖住打来堆好的玉米堆。白天打玉米,晚上撕玉米,把玉米外面一层一层的皮撕掉,又是扔进背篓里面,背着倒在专门烘玉米的楼板上。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的厨房都是瓦房,因为要搭一层木板,用来烘烤玉米,豆子,辣椒等的农作物,通常放在上面半年,到夏天的时候再全部推下来,用专门打玉米粒的机器打好一袋一袋的装好,或卖或自己家用,玉米完整的收割就完成了。每年的中秋,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在门口坐着撕玉米,一家人简单的吃个晚饭,他们就开始忙碌。老家的中秋节其实和大人无关,那是我们小孩儿的节日。很少会有哪个节日,能让孩子们那么忙碌重视。 南瓜灯,把南瓜中间挖空,再尽可能的刮薄,底部掏一个小洞固定一个蜡烛,再把蜡烛点燃,一个南瓜灯就做好了。这是我们老家到中秋节时孩子们的重头戏。南瓜有时候甚至会提前好几天就挑好,要挑圆圆的,颜色金黄且均匀的,个头不能太大,太大的话工程量庞大,可能夜晚到来了都还没有做好。我们这种家里的地里就种得有南瓜的,就可以到自己家的地里去摘,没有种的,到中秋节那天孩子们会去“偷南瓜”,这个偷不是抱着坏心思的偷,算是老家的一个中秋风俗,孩子们到某家地里去寻南瓜的时候,那块地和南瓜的主人还会帮忙挑一个看起来最好看的,一个南瓜,代表一个中秋节的美好祝愿。孩子们需要一大早就起床做南瓜灯,先用刀在南瓜顶上划一个圆圆的口,拿下来的部分就是瓜灯的盖子,剩下一天的工作则是拿一个汤匙,一点一点的把南瓜内部刮薄,在不弄破的前提下当然是越薄越好,瓜皮越薄,放蜡烛里面才会越亮。手巧的还会在灯身上雕刻一些复杂的图案,像我就只会写小心翼翼的刻一个中秋节快乐。小时候做的南瓜灯总是没有别人做的精致,我没有毅力去刮一天的南瓜瓤,总是稍稍一用劲,瓜皮就破了。做南瓜灯的小孩儿最期待的当然是晚上,但绝不是为了什么赏月,是等到天黑下来,提上自己的南瓜灯,成群结队的沿着马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