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三篇(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三篇(一) (第2/2页)

《周易》筮之这一筮例中出现的“断语称谓和断辞”来看,即“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里说法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而与今本《周易》里《观》卦“六四”爻辞是一字不差(而当时不是称“《观》之「六四」”,而是称“《观》之「否」”,如何这种称法,我们已在“《周易》文本说”里讲述过)。并由此而知《周易》就是一本书,不过在史巫眼里被当做一本卜筮之书来使用。我们不否认《左传》一书里记载《周易》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是被史巫用于卜筮的面目出现,但《左传》这一史书所记载《周易》一书及称谓应是最早的了,从地上的典章书籍来看,再没有比《左传》一书里记载《周易》这种称谓及内容更早的了。截止目前从地下考古出土材料来看,也无发现有早于《左传》一书记载《周易》称谓及内容的了。

    《左传》一书最先记录了《周易》一书的名称,也有《左传》一书反映了《周易》这部书的相关内容及结构形式。虽然《左传》一书里最先记载《周易》的是以卜筮面目出现,但也不能抹煞《左传》一书里引用《周易》的事实。《左传》一书里所引用《周易》里的内容句子,如同引用《诗》与《书》的那样来引用,被当作经典的书籍引用而阐明事物的道理时,同样用的是《周易》这一名称。如《左传·宣公十二年》:“知庄子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臧,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彘子尸之。虽免而归,必有大咎”。

    还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大叔归,复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之「颐」,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楚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吾乃休吾民矣。”

    《左传》一书里反映的《周易》,不但史巫用其卜筮,而且在士大夫手里被当作经典之书来引用,即并不是作为卜筮之书来看待。我们已通过“《周易》文本说”的讲述,已知《左传》所记录的《周易》文本是有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统领着六十四篇文章,并且也有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及名称里的某几个“六联体”符号和名称在每篇文章里充当着段落句子的排序功能。如《左传》里记载,若引用《周易》里的某篇某句来阐明事理时,则出现“《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否臧凶’……”,“《周易》有之,在《复》之「颐」,曰:‘迷复,凶’……。”

    这种形式。这反映了《周易》一书在春秋时期的结构形式。当然这种结构形式的《周易》一书,在史巫眼里用来卜筮时,把《周易》里的某篇里的某句内容当作“繇辞”来联想、比类所求问人事未知吉凶的神启之根据了。如《左传》一书里所记录的筮例,把《周易》文辞当卜辞时的称法:“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亡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由《左传》一书的记载,无论引用时称“《周易》有之,在‘×之×曰’”,还是卜筮时称:“××筮之,遇‘×之×曰’”这种形式所涉及的内容,我们通过“《周易》文本说”已知《周易》原初是一部书,并有六十四篇文章所组成的一部书。而后被巫史改造成“繇题”式的《周易》。从《左传》里看这部书的称谓,就是《周易》,这是有《左传》一书所记载,而无可争辩的事实。也由此而知,《左传》最早称《周易》的这部书的内容,就是六十四篇所构成。而构成《周易》六十四篇(即后来被称“六十四卦”内容)内容包括了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和每个六联体符号下分六段繇辞(有《周易》里六个六联体符号和六个名称为题,称“繇题”,“繇题”下的文辞称“繇辞”)的一部书(春秋文本《周易》)。

    总之,对《周易》这一称谓的最早出处,和对《周易》一书的内容,我们应该是明白无误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