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兴河西文脉,拆分孔氏!两军并出,逼天下藩王入京 (第5/6页)
不盛,盖因离中枢甚远,莫说名师,连说汉话的汉人,都越来越稀少了!”
“那些考上河西举人、进士的读书人,也都早早离开了西北,迁居内地,导致文风愈加衰微。” “所以,微臣以为,陛下想兴河西文脉,当请南方大儒去河西,在河西开学宫,给河西学子讲解经义。” 白圭这话说到了很多北人的心坎儿里。 能站在这里的,祖上皆是名门,就像是白圭,祖父尚且做过元朝的兵部尚书。 他求学尚且困难,何况小门小户了。 “白爱卿说的有道理啊。” “若非太宗皇帝迁都北京,莫说河西,整个北方的文脉更加衰微。” “不得不管啊。” “但是,名满天下的大儒,怎么可能愿意去河西那不毛之地呢?他们都喜欢歌舞升平的江南。” 朱祁钰冷笑道:“朕一个人,说建学宫,有什么用?” “陛下,老臣愿意带头,请好友去河西学宫出一份力。”胡濙率先支持。 百官都跟着支持。 “去河西传儒家教统,并不容易啊。” “朕能理解,万事开头难,朕会让人在银川、兰州、西安,设下学宫,请大儒去给秀才们上课。” “也准许游学的饱学之士,入学宫讲课、争辩,内容言之有物、颇有创新的,选上邸报,发往全国。” “但是,光给秀才上课,只让秀才们懂礼,不是朕的初衷。” “朕希望河西多出进士,最好能出个状元!” “就需要孔家,去河西为河西百姓,再立文脉!” 朱祁钰认真道。 反正,孔家必须出一支,去河西立文脉。 至于拆分出来多少人,那就是朱祁钰说了算的了。 “陛下想增加河西的进士,便请陛下,改革注音之法,让小门小户的百姓,通过注音之法,能自己诵读圣贤之书方可。” 在朝堂上沉默寡言的王越,忽然站出来,说道。 所有人瞳孔一缩! 王越这是要干什么? 圣贤之书,岂能人人可读? 读书人向来敝扫自珍,自己把书读明白了,轻易不外传,教的都是亲徒弟、亲儿子。 现如今书籍随处可见,草民百姓都能买到。 但是,买到又如何,给你看,也看不懂。 一个普通百姓,拿了本论语,你都不会断句,如何读得懂? 四书五经,之所以成为万金油的课本,就是因为可以随便注释,不同的断句,分析出不同的意思来。而注释权掌握在大儒手中,再往上掌握在中枢手中。 只背会上面的文字,根本没用。 考的是注释,是理解。 而用汉字注音,很早就有了。 甚至,罗马字母注音也有了,宫中藏书阁的典藏本里,就有罗马字母注音。 注音简化,让百姓看得懂文字。 那岂不是挡了读书人的道? 朝臣当然不高兴了。 “好办法!” 朱祁钰看向王越:“王越,你这个想法非常好,只要让百姓懂了注音,就能读懂书籍了。” “就算读不懂圣贤书,那民间的话本、戏曲,总能读懂几本。” “读了书,便懂了礼仪,才知道天地君亲师,这个主意出的好!” “微臣不敢担陛下称赞。”王越不悲不喜,经历了山东事之后,断了条腿,人变得非常沉默。 至于天下读书人怎么想? 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反正本官就想往上爬。 “说到话本,朕觉得三国演义、水浒传,也算不得什么禁书,由翰林删减一番,便直接解封了吧。” 皇帝太跳脱,群臣有点跟不上皇帝思路。 “陛下,这两本书,有劝人造反情节,不利于维护统治啊。”马瑾直言不讳道。 “马瑾,你看过没?”朱祁钰问。 马瑾讪笑着点头,他这么大岁数了,专挑禁书看。 “你看完,可有造反的念头?”朱祁钰问。 “微臣不敢有这叛逆想法!”马瑾磕头。 “那不就完了,不过看个热闹罢了。” 朱祁钰道:“如三国演义,维护汉室正统,大明就是汉室,劝人维护汉室正统,有什么不对的?” “就让翰林院,酌情删改,加大忠君报国的篇幅,宣讲一些为国为民的好事。” “再让教坊司、钟鼓司,编些忠君报国、报效国家、效忠君上的小曲儿,让百姓们听得懂,推广下去,全国各地都唱。” 这想法靠谱。 “臣等遵旨。”百官叩拜。 “河西该兴文脉,湖广云贵也该兴文脉,从南孔或北孔中,拆分出一支,去贵阳,教化当地生员!” 朱祁钰淡淡道:“之前提到湖广,湖广乃天下中心,朕自然在乎,过一段日子,朕自然要建设。” “李震正在整军去江西,如今京畿的匪类基本清除。” 朱祁钰开口:“朕打算派杨信的虎豹军,往福建方向走,沿路清缴土匪山贼,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您派兵清缴土匪是假,震慑东南诸王才是真的! 您的诏书下了半个月了,天下诸王迟迟不动身,您感觉被打脸了,所以派两军出征剿匪。 其实是给东南诸王看的! 再不老实听话,你们就是匪,全都给缴了! “西北便不用了,朕让范广动手。”朱祁钰道。 虎豹军框架刚搭建起来,兵丁尚且不足,沿途正好挑一些凶悍的匪类入军,差些的淘汰掉,充劳役去。 京中愿意从军的不多,四军总共招了四万余人,便招不到了。 这次京畿大剿匪,倒是收了些作战精悍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