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0章 你个皇帝的心思坏得很,一句话都不能信 (第6/7页)
r> “越养越废,一群垃圾。” “只有让他们去争、去抢,才能不断壮大自己,否则,就淹没于历史长河吧。” 朱祁钰认为,竞争,才是进步的最佳途径。 越保守越落后。 “邢国公所忧虑的,朕也在思考。” “这就是朕设宗录司的第二个目的!” “改良教义!” “朕要用宗录司,抓住天下教派的话语权。” “然后,依着对朝堂有利的方向,更改教义,令其学新教,不许学旧教。” “这样一来,无论百姓信仰什么,信的内容是什么,都在中枢的掌控之下。” “有何可虑?” 朱祁钰笑问。 诸卿恍然,于谦仍然忧虑道:“陛下之策,是百年之策,却不能解决今日之忧虑。” “百姓是盲从的,一个人信,就会鼓动很多人信。” “久而久之,整个地方就被染色。” “令其信仰容易,令其改信可就难了。” “微臣担心,等陛下百年之策形成时,中原已无佛道容身之地了。” “而佛道,才是我华夏人安身立命的东西呀。” 没错。 回回教的厉害,就在于快速染色。 大元能打下那么大的疆域,就跟回回教有着密切关系。 这个问题十分沉重。 朱祁钰也听进去了:“那邢国公有何高见?” “微臣以为,可令人钻研其教义,但不许其在中原传教,等改良教义后,再放弃传教。” 于谦冷笑道:“倘若他们不愿,微臣愿意领兵,平其叛乱。” “邢国公严重了。” 胡濙却道:“不至于走到杀戮的那一步。” “陛下修改教义之策,想他人之所不敢想,甚是高明。” “但陛下想过没有?” “西海以西,如今尚未归属大明。” “算是大明的敌人。” “对待敌人,自然要残酷些才好。” “那些从战乱中存活下来的,应该是顺民,而不是逆民。” “陛下想用宗录司控制教义,想法没错,但太慢了,大明等不起。” 朱祁钰目瞪口呆。 你们总说朕着急,怎么和胡濙比起来,朕变成保守派呢? 王竑笑道:“陛下会错意了。” “西海以西,地广人稀,全是胡人部落。” “势力极弱。” “大明以前看不上。” “现在有了玉米三宝,海西也可以种植玉米,海西就成了宝地了。” “那咱们平定西海以西,派两万骑兵即可。” “怕是马踏一地,投降一地,毫无难度。” “陛下想实控也好,想设都司也好,全凭陛下心意。” 王竑这话说得霸气。 根本不把海西诸寇放在眼里。 其实,成华朝之后,还有海寇,就是西海以西的番人掠边,经常袭扰甘肃,困扰大明半个时代。 这个时代还没有。 在朝堂眼里,天下最强的是瓦剌,第二是鞑靼,大明算是第三位的。 海西诸藩,就是肥羊。 旦夕可平。 “邢国公,佛教也非我华夏本土教。” “也是舶来教。” “但在我华夏生根发芽多年,已经成为我华夏之教。” “若我朝愿意用时间,自然也能令喇嘛教和回回教,变成我华夏之教。” 胡濙笑道:“天下教派,没有对错,只看朝堂怎么用。” “用得好,那就是无上之教。” “用得不好,只是执政者水平差劲而已。” 这是实话。 于谦也点头,表示同意。 能化土为汉、化胡为汉,怎么不能化外教为本教呢? 佛教,就是最好的例子。 “就依老太傅之意,明年开春,踏平海西!”朱祁钰决定了。 “陛下,明年不行!” 胡濙却道:“一来玉米三宝种子不够,无法播种去海西;” “二来,甘肃需要准备时间,需要摸清敌方情况;” “三来,宗录司也需要时间钻研其教义;” “四来,则是需要往甘肃移民,用汉民充塞,才可以保证甘肃不丢。” “只要甘肃在手,海西就逃不出我大明的手掌心。” 朱祁钰空欢喜一场。 “罢了,就定在后年吧。” “陈友已经迫不及待了,海西一仗,就让陈友去打。” “说回宗录司。” 朱祁钰道:“其他,就是土人的教派,土人信仰各异,朝堂也要重视,派人去学,然后改良。” 朝臣点头。 以前朝堂是看不上两广云贵闽这等边陲之地的。 但皇帝一心开拓两广。 “天下僧道,聚集汉地的太多了。” “明年开始,天下各城,只允许一座寺庙、一座道观,可以建得雄伟。” “多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