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2章 隋国篇:挥动翅膀的枢纽国 (第3/6页)
只要搞定老爹,大明就能拍板。 所以伊王对两个侄子极尽的好。 朱佑榷嘴巴紧,就是不吐口。 伊国是真惨啊,伊王种了二十多年树,却还是无法阻止土地沙化,这块土地被破坏得太严重了,根源还是缺水严重。 必须要有充足的水源,才能彻底解决伊国严重干旱问题。 好在朱见滁是慢性子,做事慢悠悠的,他能忍,也能等。 朱佑槿更聪明,他还想巴结魏王叔呢,怎么会一个穷国而向霸主国开口呢,人情这东西得省着点用。 朱见滁毕竟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了。 早就看出这俩混小子敷衍态度,只能心里幽幽一叹。 他从小接受的是系统的帝王教育,读得是圣贤书,如今靠娱乐存活于世,多少有些逼良为唱的意思。 他很想堂堂正正的活着,可现实不给他机会呀。 只能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种树。 魏国用水挟制诸国,朱见滁何尝不知道,可一个沙漠国,没有战争的能力,一旦战争,他辛辛苦苦三十来年种的树就毁了。 不想战争,就得谈判。 朱见滁都想好了,未来中亚战争中,伊国绝对中立,做中立调停国,毕竟一个做娱乐的,有什么资格参战呢? 有时候他都自嘲自己,堂堂皇子,活成了一个戏子,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 朱佑榷兄弟在伊国停留几天后,便启程去隋国。 伊国和隋国,两国也没有铁路勾连。 两国铁路最近的地方,仅仅三公里,愣是没修通。 朱佑榷对于此行没去娱乐城去体验体验,内心失落,还有正事要办呢。 隋国也悲催,完全坐落在高原之上。 这片高原海拔900米到1500米之间,绵延2000公里,由于受到山脉的阻挡,高原内部形成了许多盆地,同时也阻挡了来自大洋的水汽,导致高原内部的荒漠化现象严重。 这块地盘,明军当时啃下来,砸进去三十万人死伤。 萨法维王朝之所以能脱离帖木儿帝国,照样不灭,就是因为有着恐怖的地缘优势。 那场战争李震、欧信、刘宁等名将,诸国参战,总兵力超过百万,后期是韩雍、项忠、李秉亲自挂帅,才啃下来这块高原。 用的还是蒙古人的老办法。 这是一块斜三角的高原,内部地形极为复杂,若没有本地向导,进去就会迷路。 当年蒙古人选择里海东北方向的山脉缺口作为进攻的通道,这个缺口叫呼罗珊,最终从马什哈德城攻入高原。 明军采用一样的战术,组成大军同样是蒙古人和阿富汗人,不计后果的攻占,战损三十万,损失不计其数,才拿下整片高原。 欧信病死在征途中,战胜没几天,李震也病死在此,李秉染上了重病,七十岁病逝和这场重病息息相关。 对于这块高原的清理活动,损失人数高达41万,才彻底清理出这块地盘,但清理也不干净。 很多波斯人,变成了隋国人、伊国人。 根本没法进行全部清理的,只是除掉了顽固派,然后进行血统净化,一点点来吧。 隋国境内,波斯移民约有七百万人左右。 隋国国策,同族不许通婚,强制汉波通婚。 近几年,完全波斯人长相的人才在隋国渐渐消失。 而那些老波斯人,是非常恨明人的,因为明人是侵入者,侵占了他们的家园。 明人同样不喜欢这些长相不一样的家伙。 隋王继藩之后,还进行过一次文化清理,对所有波斯文,进行焚烧。 要不是老皇帝制止,怕是波斯文化就要绝根了。 但这些东西,都被装船运去大明了,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 民间不许说除汉语外的其他语言,说了就是大罪。 为了强制汉化,大隋人口四千万,竟征了七百万兵力,全部散在整个高原内,每一个小山口都有人把守。 非汉人不许拥有利器。 这个非汉人,是那些没有入籍的波斯人,这世上总有一些顽固派,他们是一个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人物。 一个民族的危难关头,总会有人挺身而出,为这个民族抛头颅洒热血,这种英雄不止华夏有,世界各族都有。 可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明人很讨厌这些人,甚至汉化的波斯人,也讨厌这些不安分者。 汉化的波斯人,在隋国生活的也不错。 波斯人喜欢做生意,隋国地处欧亚大陆中间,恰恰承担起了东西方贸易枢纽的地位,又地处三海,里海、黑海、波斯湾,地理位置优越,隋国的自由贸易港,是全球最大的贸易港。 隋国为了顺利汉化波斯人,鼓励波斯人经商,鼓励波斯人入籍。 国仇家恨,也是能用时间抚平的。 因为隋国对整个高原的掌握,是非常严密的,大明军中的墩台制,在这里应用到了极致。 以前还有奥斯曼来帮助波斯人复国。 随着第二次明奥战争,大明以胜利告终,导致奥斯曼的势力正在远离高原。 近几年,一批批钻进深山里的波斯人走出了大山,愿意顺从。 毕竟他们刚刚被蒙古人奴役。 现在换成了汉人,被奴役也能接受。 只是汉人比蒙古人狠,蒙古人是要钱,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