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2章 给王守仁上上强度,新时代朱祁钰、朱见漭思想二圣 (第3/5页)
r> 实际上发达国家有几个了。 人到了不同年纪,就会有不同年纪不该有的烦恼。 如果对照发达国家的收入、消费、生活水平,他们是比不过明人的,可他们小国寡民,就变成了发达国家,其实百姓生活未必多好。 “爹瞧您说的,陈献章能都有,您为什么不能有呀!丘濬都能成圣,您一代千古大帝,为何不能成圣?” 他也想和那位绝顶诗才的大帝试比高,结果,发现被打脸了,他的理论就是一坨翔。 “您的思想,哪里不高屋建瓴?哪里不领先于这个时代?” “那些贪官污吏,不准流放过去,罪犯也不许流放过去。” 那么,这钱到底是谁的? 其实,他没少灌输思想,民间通用的教科书里都有他的思想,整个大明有他的思想存在。 所以,用这种方式重新分配,是悖论。 “朝廷多花点钱罢了,你对老大有亏欠,这钱就从你口袋里面出。” 也就没弄。 爷俩一拍即合。 只是当时并没有普及到民间,今年开始向民间普及售卖。 其他国家是多算的。 在老皇帝认真写书的这段时间。 当时民间声音掌握在文官手里。 结果,朱祁钰还是给截胡了,他是一点汤都不给别人留呀。 朱见漭以前没细琢磨,现在越琢磨越觉得他爹真坏。 再不济,就让天下人去学他的理论。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最适合形容他。 这一次,他分配的是全国富人的财富。 哪有一个国家,拥有四十亿人口的! 这和景泰十年那次分配不一样,那次涉及到皇位,涉及到国祚,必须要彻底。 当时,只分配的是江南士绅财富。 “奥斯曼帝国,该分封的已经分封完了。” 大明避开发达国家,也是不想在国际上,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鲁王不能用了,再封一个。” 一旦这笔巨额财富,落入野心家的手里,大明顷刻间崩塌。 这是前所未见的办法,也只有朱祁钰能用的办法。 王守仁是注定要成圣的,如果他参与了分配论,那么功劳是朱祁钰的,还是王守仁的? “他公务繁忙,尚且年轻,如何能写得出惊世文章?”朱祁钰不想留把柄,他想自己成圣,不想借别人的光。 父子俩密谈许久,朱见漭出养心殿的时候,嘴巴乐得合不拢嘴,时间太久没见过天家父子这般亲密无间了。 儒家这一套,为何被统治者如此青睐,因为有利于统治。 让老四进来,纯属迫于无奈。 老皇帝的权柄毋庸置疑,千古罕见的大帝,说他没有皇权,谁信啊。 就是大明理论体系。 就算有一天查到他们头上,又能怎么样?财富都挥霍了,要命一条! 钱没了,又能如何! 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大明,应该妥妥的进入发达国家,结果却离发达国家的线越来越远。 就是说,大明四十亿人想进入发达国家,就得把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拉下水,一起进入平均收入500元的时代。 脱离了儒家思想,华夏人看不懂,最后还得用儒家思想解释一遍,那不还是回来了吗? 他要补全舆论这一环。 是不是得多写几本书呢? 朱祁钰生气道:“这是朕一生心血呀,你却要抢走你爹的心血?你还是个人吗?” 当时的朝廷情况是,朝廷赤贫,江南巨富,百姓吃不上饭。 自始至终,都在算计天下百姓,也在算计朝廷诸卿,算计自己的身后名。 等他人死灯灭,金身碎了就碎了,自有后人帮他弥补的,不会让这身金身毁掉的。 “消消气消消气。” 可这是理想状态,如果人人都是圣人,那么国企就能让社会财富,尽可能的平均到每个人的头上,从而进入到理想国的状态。 除非老皇帝一直活着,这钱才能花在刀刃上,不然还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朱见漭心里一惊,老皇帝是不放心朱佑棅,想将他踢出京去。 收归国有,是极为理想化的做法,只是忽略了人心,掌握国企的人,他们岂会放过到手的财富? 国企的想法非常好。 要不咋说,朱祁钰其实也可以包装成圣人的。 他不会动摇爵位,但会收紧勋贵的福利,这是对勋贵的整体惩罚。 但确实他真真正正自己写的。 这一次,则是用政治手段,进行财富二次分配。 这样一来,他的思想就传下去了。 最关键的是,这套思想是最能统治百姓的好思想,最有利于统治的东西,傻子才扔掉呢! 换皮,有换皮的原因。 既然都成圣了。 圣人不可能就一部书的。 为何又被抛弃了呢? 咱们做得好,怕谁说? 明人是全世界上最愿意参与政治的人,对于权力有着先天性的渴望,难以理解的渴望。 那些都是我们家族辛辛苦苦赚的,老皇帝要走了,用这些钱,自己成神成圣,我们咋办? 朱见漭这几天有点琢磨明白了,老皇帝哪里是捐钱出去呀,而是索要天下钱财入皇家呀。 这需要两个前提,一、皇帝有绝对权力,且愿意聆听民间声音;二、民间文化程度高,且有参政议政的意愿。 “多说无用,挑个地方去继藩吧,再让他呆在京中,朕怕太孙和他杀起来,让你难做。” 朱见漭也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