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5章 新闻到底是不是科学? (第2/3页)
> 陆时点头, “确实,我不会把自由放在一个将‘good’念成‘goot’的人身上。” “噗!”x2 两个美国人直接笑喷了。 普利策说道:“没想到与陆教授交流如此轻松,看来,我们后面聊的也会很愉快。” 这是要说正事的信号。 陆时也正经起来,端坐着,进入工作状态。 普利策说:“陆教授,我一直在想方设法订购《镜报》,我深知那是一份伟大的报刊。” 他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一叠报纸, “小报,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不由得惊为天人。” 哗啦啦—— 报纸被一页页翻过。 陆时看过去, 只见对方收集的是所有《镜报》的头版,最后一期是两周前,每张都保存完好,几乎找不到折角的痕迹。 考虑到两国远隔重洋,普利策对《镜报》的喜爱可见一斑。 陆时问道:“你最喜欢哪一篇文章?” 这个问题把普利策问住了, 他低头沉思, “划时代的版面太多了。漫画、访谈、两性、民生……坦白讲,如果我还年轻,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简·爱》漫画版,至于原因,你肯定是知道的。” 普利策成为报业大亨,靠的是《黄孩子》, 他看好《简·爱》,可能是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自己。 陆时好奇, “那现在的你呢?” 普利策没有犹豫地回答:“两篇。第一篇是《镜报》首发当天为女王陛下发的讣告,第二篇则是《最伟大的20名英国人》。” 他看了眼沃德豪斯,补充道:“喜欢讣告,单纯指我喜欢那篇文章,爵士别误会。” 沃德豪斯点头, “明白。” 陆时问道:“普利策先生为什么最喜欢那两篇?” 普利策叹了口气, “或许是老了,我反而喜欢那种文章展现出来的凝聚力。” 要不说20世纪初的美国是灯塔, 普利策是匈牙利裔美国人,十七岁时偷渡到的美国, 而这位年轻的偷渡客,竟然能在美国功成名就,成为大富豪和新闻界创始人, 这片土地遍地机会、生机勃勃,只要怀揣着梦想,何人不能成事? 当然, 被波士顿港外的冰冷海水吞噬、 被西部的炙沙埋葬、 被海岸警卫队的子弹射杀、 …… 这些才是绝大多数美国梦的梦醒时分。 陆时沉默,没有开腔。 普利策继续道:“陆教授,我甚至还想在《世界报》搞一个《最伟大的20名美国人》,但是……目前来看,还不太合适。” 美国的历史还是短, 排出20个人,结果被英国一个牛顿爵士暴杀,这不成反向凝聚力了吗? 想想就让人头大。 陆时和沃德豪斯不由得对视一眼,都有些想笑。 普利策说道:“我想为……唉……我已经对竞争感到了厌倦,准备将《世界报》中最受人攻击的黄色部分取消。” 他因视力衰减,降低了对《世界报》的控制, 这导致报纸从真·黄色变成了真·黄色。 当然,他本人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被称为“靠攻击别人赚钱的普利策”, 而这些被攻击的人,都是些社会名流、上层阶级,但普利策认为“敌人越多越好”,甚至表达过“最成功且最宝贵的报纸通常就应该是敌人最多的”这一立场。 陆时心里嘀咕, 现在知道厌倦竞争了? 早干啥去了…… 他说:“准备将《世界报》中最受人攻击的黄色部分取消?做出这个决策,也是因为年纪大了?” 普利策没否认、也没承认, 他叹气, “中国是不是有个词,叫什么来着,知道上天的命数?” 陆时纠正道:“‘知天命’。” 这三个字是用汉语念的, 随后,他翻译出来:“这是中国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岁,知道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这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 普利策闭上双眼,让身体陷阱扶手椅里, “好词啊。” 他似乎颇有些感慨。 一旁的巴特勒叹了口气,说道:“陆教授,约瑟夫一直想给哥伦比亚大学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遭到了校长先生的婉拒。” 陆时问:“什么时候的事?” 巴特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