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新闻到底是不是科学? (第3/3页)
回答:“1892年,第一次应该是1892年。”
言外之意,普利策曾多次提出过。 陆时估算一下, 那个时间点,应该是普利策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丧失的时候。 人一旦陷入黑暗,就会想些有的没的,像普利策这样的新闻人,昧良心的事儿干多了,难免不安,想要留下些什么。 陆时又问:“你们拒绝的原因……” 巴特勒轻咳, “陆教授,当时我还不在哥大。那是我在巴尔的摩约的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讲师,之后,我去了新泽西州教育委员会任职,并帮助组建了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 陆时诧异地看了眼对方, 这么急着撇清关系,莫不是巴特勒对创立新闻学院持支持态度? 事实上,哥大的新闻学院也确实是在巴特勒任期内建立的,并创办了普利策奖,在新闻学界和业界享有崇高声望。 可是,普利策本人并未目睹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成立, 事情是在他去世后一年才办成的。 陆时继续道:“好吧~好吧~当时拒绝的原因是什么?” 巴特勒说:“在哥大内部有过讨论,新闻,到底是一种可以研究的学问,还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技艺。在这件事上,声音非常不统一,所以阻力非常大。” 恐怕事情没那么简单, 陆时又看了一眼普利策,心中明镜似的, 哥大拒绝的原因,恐怕还有一点,那就是普利策和黄色报纸的名声在美国上流社会很臭, 接收普利策的“脏钱”,可能演变成“自绝于天地”。 想来,巴特勒在普利策去世后才将新闻学院落成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这件事,普利策知道吗? 陆时侧目看过去。 普利策的双眸无神,几乎看不出什么负面情绪, 他说:“其实不只是大学内部,有许多报纸的编辑也嘲笑我的想法,他们认为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是痴人说梦。” 陆时想了想,问对方:“开设学院就得有课程和师资。课程准备如何设置?” 普利策早就想过, “强调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辅之以新闻技巧。” 倒是跟现代大差不差。 陆时追问:“准备培养什么人才?” 普利策回答:“当然是更优秀的记者和编辑,让他们办出更好的报纸,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陆时轻捏着下巴,陷入沉思。 房间内陷入了安静, “……” “……” “……” 寂静无声。 不知过去多久,普利策忍不住了,问道:“陆教授,有什么问题吗?” 陆时说:“我只是在想,新闻等于报纸吗?” 这话把在场的人都给问住了。 巴特勒好奇地说:“陆教授有新观点?” 陆时摆摆手, “不是我的新观点啊。1899年,意大利人马可尼成功地发出了第一封电报。在那之后,你们美国的研究者不就在实验用无线电波向一定区域的受众传送声音吗?” 这就是广播电台。 瞬间,普利策被点醒了, “陆教授的意思是,无线电波不光可以拍电报,还能作为传播工具?对……没错!这个可比报纸要强!” 陆时举例道:“比如《镜报》的访谈版,靠无线电波实时传递采访内容,远比文字有可信度。所以,这两者作为新闻传播媒介的逻辑是截然不同的。” 普利策大为赞同, 在他的构想中,新闻学院既然要教授课程,就不能只顾眼前,还得着眼于未来。 他激动道:“我就知道找陆教授没错!你既懂实践、又懂理论,甚至还懂新技术!我们是不是可以合作?” 陆时这才明白对方找自己的目的,不由得笑了, “怎么?你想让我向副总统谏言吗?” 普利策尴尬, “这……没有的事。” 一旁的巴特勒也忍不住笑,说:“陆教授,美国不是封建集权,不要说副总统了,就是总统,也管不到各高校开设什么学院。” 陆时“哦~”了一声, “我懂了。普利策先生,你是希望我以《镜报》主编、伦敦政经客座教授的身份谏言成立新闻学院。那么,是谏言哈佛大学,还是谏言哥伦比亚大学呢?” 普利策抬起头, 他用空泛的双眸凝视着陆时, “陆教授是怎么想的?你觉得有必要成立新闻学院吗?” 陆时说:“普利策先生,新闻到底是不是科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