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我平生最讨厌两种人 (第3/4页)
多利亚女王病逝时,威廉二世曾和陆时见过。 只见陆时排开人群,轻轻一跃,站上了花园中心枯涸的水池中的雕塑上, 他俯视着,再次确认, “有人受伤吗?” 没人回答。 “呼~” 陆时长出了一口气, 心说,这帮科学家也是没谁了,打得热火朝天,结果连个挂彩的都没, 还真是“你们不要再打了啦~”。 他无语道:“你说你们,怎么一个个……唉……”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那些科学家也任由他数落,低着头,就像是小孩子。 看到这一幕,奥斯卡二世惊呆了, 他小声问:“那是谁?” 索尔曼脸黑道:“来自伦敦政经的陆时教授。之前文学院的事,主谋就是他。” 奥斯卡二世挑眉, “什么‘主谋’?这话说得太难听了。” “啊?” 索尔曼懵了, 之前,自家国王陛下可不是这么说的, 当时骂得可难听了。 像什么, “区区中国人”、 “竟然招惹瑞典文学院”、 “狂傲自大的蠢货”、 …… 攻击性拉满。 可现在,怎么变得如此和颜悦色了? 索尔曼思索半天才反应过来, 想来是奥斯卡二世看到陆时在科学家中有极高名望,觉得惹不起,才转了口风。 简直就是变色龙嘛…… 索尔曼在心中疯狂吐槽。 而另一边,陆时已经确认没人受伤,遂问道:“刚才是谁先动的手?” 现场没人吱声。 陆时的视线落在谁的身上,谁就低下头或者看向旁边, 如此表现,更像是小孩子了。 这一刻,陆时知道了老师说的都是真的: 下面谁做小动作,在讲台上看得一清二楚。 陆时又问一遍, “刚才是谁先动的手?” 他看向一人, “是不是你?比希纳教授?” 爱德华比希纳,德国人, 1896年,由于他把酵母菌细胞的生命活力和酶的化学作用紧密结合,大大推动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生理学和酶化学的发展,使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开创了新的一页。 当然,他也是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比希纳叹气, “是我。可莫瓦桑那家伙……” “我怎么了?” 亨利莫瓦桑站了出来,不满道:“比希纳,还想跟我打?” 这位也是未来的诺奖得主,法国人, 他的成果是制备出了单质氟。 陆时摊手, “得了,你们打完,身上连个淤青都没有,这打个什么劲儿啊喂!” 一句话说得两人都十分尴尬。 比希纳说道:“陆教授,你小说的主旨,最后一定是……” 陆时摊手, “我只是写出作品,至于你们能从中看出来什么,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不对?何必非此即彼呢?”
比希纳有些不服, 但陆时这个原作者都这么说了,他实在不好再纠缠。 另一边的莫瓦桑笑道:“你个讲德语的,懂什么文学?” 这话有些刺人, 连后面的威廉二世都不由得皱眉。 不过,确实普遍存在一种说法: 法语是说给情人听的语言,德语是说给敌人听的语言。 这说明,很多人觉得德语太硬、太铿锵、太有力。 比希纳相当不爽, 他出身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农民,但看儿子酷爱学习,便努力为其创造条件学习, 所以,比希纳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 这种出身,让他有很强的反抗精神, “呵……莫瓦桑教授说的法语就好到哪儿去?我坐火车去法国的时候,听列车员报站,简直就像咳痰,还带着心律不齐、呼吸不畅等并发症。我连想跳车的心都有了。” 听他这么说,莫瓦桑差点儿背过气去,脸色涨得通红, “你……我……” 半天说不完整一个词。 陆时看得直摇头, 这帮科学家明明可以用言语攻击,刚才却偏偏要大打出手, 哪能打得死人吗? 还不如没有心理负担地对喷,什么难听骂什么,效果说不定更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