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一介学者 (第3/4页)
这话其实是出自近代文学大师胡适的《藏珲室札记》。 至于拿破仑的原话到底是不是描述中国…… 只能说,狮子是百兽之王,而法国恰巧曾经是欧洲的霸主,拿破仑又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 嗯,一切都是巧合。 没想到的是, 因为陆时搅乱,都不用胡适先引用,蒙森就开始了。 托尔斯泰拍拍陆时的肩, “陆,你比我成功。” 陆时摇头, “托翁,你这……” 话没说完便被托尔斯泰打断, “我写一本,只能得个诺贝尔文学奖。而你呢?竟然让威廉皇帝改口风,这实在是……实在是……” 托尔斯泰有些磕巴,似乎找不到合适的措辞。 庞加莱替他说: “伟大。” 托尔斯泰连连点头道:“是的。用‘伟大’这个词确实合适。能在海外为自己的同胞争取生存空间的人,都是伟大的人。” 陆时:“……” 无法反驳。 坦白讲,他只是尽力而为,当时也没想名留青史。 或许,这就是作为穿越者的自觉。 庞加莱问道:“这个‘黄祸论’,是威廉皇帝提出来的吗?” 陆时摇头,看了眼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却神色如常道:“不是威廉皇帝。一般认为,‘黄祸论’的始作俑者是俄国人巴枯宁。他写了一本书鼓吹‘黄祸论’,书名叫《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 罗兰咀嚼着这个书名, “是那个巴枯宁?米哈伊尔·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 托尔斯泰点头, “沙皇将之称为‘巴枯宁主义’。” 罗兰有些无法理解, 毫无疑问,在封建的俄国,提倡无政府主义的人肯定是先进的, 可是,巴枯宁又怎么会以民族取人呢? 陆时看出了罗兰的疑惑, 他笑道:“人,都是矛盾体。” 罗兰叹气,又问:“巴枯宁之后呢?” 托尔斯泰只是听过巴枯宁,细节知道的就不多了。 他看向陆时。 陆时会意,继续道:“巴枯宁根据他逃亡期间在中国的见闻进行创作,他认为,中国是‘巨大危险’。我甚至能背一些原文……” 另外四人露出佩服的表情, 不过,陆时的博闻强识已经不能让他们感到多么惊讶了。 他们静静等待。 陆时便背了一段, “ ‘中国有四亿人口。他们十分拥挤地居住在帝国境内,于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以不可阻挡之势大批向外移民……这就是来自东方的几乎是不可避免地威胁着我们的危险。轻视中国人是错误的。’ ” 庞加莱说:“单看这段,逻辑似乎是通顺的。” 确实,这一段听着顶多算“中国威胁论”, 和“黄祸论”差得远。
“啧……” 陆时不由得咋舌, “那这一段呢?” 他继续背诵: “ ‘把这种纪律和对新武器、新战术的熟悉掌握同中国人的野蛮、没有人道观念、没有爱好自由的本能、奴隶般服从的习惯等特点结合起来,再考虑到中国的庞大人口不得不寻找一条出路……’ ” 话音未落,凡尔纳就低骂了一句:“扯淡!” 陆时看过去, “怎么?” 凡尔纳看了眼托尔斯泰,随后小声道:“讲什么‘没有爱好自由的本能、奴隶般服从的习惯’,他怎么不说俄国之前还是封建农奴制呢?” 俄国农奴制改革就在不久前—— 1861年。 历史课本上说得非常清楚。 陆时看了眼凡尔纳, 心说, 这老哥,怎么看着比自己还生气。 凡尔纳继续道:“而且,‘没有人道观念’这一点也很离谱。你们中国不是说‘粮仓装满了,人们自然会遵纪守法’吗?” 陆时听得有点儿懵, 良久,他才反应过来,说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凡尔纳点头, “对对对!就是这句话!” 陆时无语, 和自己熟识的外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