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0章 评委下场 (第1/4页)
英伦文豪正文卷第230章评委下场三天后。 法国东部,弗朗什-孔泰区,杜省,贝桑松。 杜河环绕城市,阳光洒在河面上,就像钻石反射出的光芒一样璀璨。 市民们在河边散步, 他们远远地眺望,能看到沧桑的沃旁堡,高大的石墙和尖尖的塔楼斑驳而古老。 沃旁堡俯视着一座校园—— 贝桑松师范学校。 这所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自那以来,它便一直是法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支柱,坚若磐石。 即使是十一月,冷风扑面,学生们却依然忙碌, 他们裹紧了大衣,往图书馆冲, “嘶……真特么冷……” “叫你臭美,里面就一件薄羊毛衫,你不冷谁冷?” “嘿嘿~那是阿梅丽给我定制的~” “艹!再秀恩爱直接打死!” …… 学生们的活力给冬日增添了一丝丝生气。 几人推开图书馆大门,接着就注意到了坐在右手边角落处的大文豪—— 路易斯·佩尔高。 19岁的他英俊潇洒,面部线条清晰而坚毅,有种说一不二的气质。 此时,他正捧着一叠小纸片, 纸片上的铅印字密密麻麻,如同蝌蚪。 几人走过去, “大文豪!” 佩尔高的嘴角勾起一个微妙的弧度,回头说道:“请在前面加上‘未来的’这个词。‘未来的大文豪’。” 众人无语着面面相觑, 心说, 这小子,倒是一点儿不谦虚。 “是是是,未来的大文豪,佩尔高先生。” 他们在桌边坐下了, 有人问道:“你觉得有希望吗?” 佩尔高心不在焉, “伱们说什么?什么有希望?” “啧……” 那人咋舌,吐槽道:“你倒是会装,我就不信你一点儿不担心儒勒·凡尔纳奖的最终结果。你知道评委会的核心成员是哪三个人吧?” 佩尔高“嗯”了一声, “我当然知道。” 众人有点儿懵, “那你表现得如此淡定?难道真的不担心?” 佩尔高摊手, “我不是不担心……唉……你们看这个。” 他将小纸片在桌子上按照章节顺序摊开。 其余几人凑了上去, 有人嘀咕:“怎么是英文啊?” 他清清嗓子,用一种拿腔拿调的语气朗诵: “ 我是法国人, 怎可学英语? 交张空白卷, 表我法国心。 ” 他刚吟完诗,图书馆里就炸了, “好!” “垃圾英语,狗都不学!” “说得好!” “这一首小诗,有都德先生《最后一课》的骨气!” …… 众多法国学生热烈地响应。 佩尔高吐槽:“真离谱!连《最后一课》都给整出来了……”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一部短篇,讲的是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部分领土被割让,割让地区的小学被迫放弃法语, 通过孩子的视角,描述了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 佩尔高说:“咱学英语,是为了文化交流。” 刚才吟诗的人“嘿嘿”一笑,说道:“我能不知道文化交流吗?我就是单纯不想考试。” 佩尔高忍不住翻个白眼, “算了,不说这个。” 他指指那些纸片, “这是陆教授的新作,电报发过来的。” 电报…… 成本未免也太高了。 有人低声道:“有一个共和党校长的老爹真是好。” 佩尔高捶了对方肩膀一拳, “别提这事儿!” 他出生于贝尔蒙特,是一位校长的儿子, 但他并未靠父亲庇荫,而是倚仗学业为自己赢得了奖学金,一路升学,并打算追随父亲的脚步,从事教育事业。 裙带关系这个话题算是他的逆鳞。 开玩笑的同学也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赶紧岔开话题:“我记得,陆教授的《乡村教师》用的是法语啊……” 佩尔高耸肩, “人家英语写作更多。而且,据说这部作品是为了致敬第一届诺贝尔奖。” 众人恍然。 那就怪不得了, 英语毕竟是世界上普及范围最广的语言,更适合这种写作目的。 几个学生没辙了, 就算真的“我是法国人,怎可学英语?”,也只能硬着头皮啃。 他们沉下心来阅读, 没想到,这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