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文豪_第241章 《海燕》,作者:高尔基、Lu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41章 《海燕》,作者:高尔基、Lu (第1/4页)

    清晨。

    圣彼得堡。

    哒哒哒——

    清脆的马蹄声刺破了寂静。

    空气中弥漫着寒意,像刀片轻轻划过马儿的皮肤,

    马儿抖了抖脑袋,打个喷嚏,鬃毛随之颤栗。

    马车内坐着两个老朋友——

    马克西姆·高尔基和列夫·托尔斯泰。

    两人似乎都很疲惫,

    尤其是托尔斯泰,毕竟年纪大了,半闭着眼睛,长时间的赶路让他仿佛经历了一场无尽的战斗。

    “托翁……”

    高尔基压低声音,

    “托翁?”

    托尔斯泰缓缓睁开眼睛,

    他的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颧骨更加凸出,皮肤也变得松弛,

    “怎么了?”

    出乎意料地,他明明看着很累,可双眼炯炯有神。

    高尔基松了一口气,

    “咱们一路赶来,舟车劳顿,你没问题吧?”

    托尔斯泰摆手,

    “我能有什么问题?亚斯纳亚离莫斯科近得很,坐火车也很方便嘛~”

    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这其实不是一个标准的地名,

    在俄语中,它的意思是“空旷的林间空地”,但因为是作家托尔斯泰出世、生活的地方而闻名于世。

    托尔斯泰摊手,

    “反倒是你,从西伯利亚赶来,才是真的舟车劳顿。”

    “啊这……”

    高尔基有些尴尬。

    托尔斯泰哈哈大笑,拍拍对方的肩膀,满是欣赏。

    高尔基叹气,

    “我应该听陆教授的劝说,低调行事的。”

    当时,他从法国回程后,因头脑发热,参加了圣彼得堡的示威游行,结果被捕,

    出狱后,他又秘密组建印刷所,没想到事情败露,理所当然地第二次被捕,

    俄国可没有“再一再二不再三”的说法,

    第二次被捕的结果就是流放,

    发配西伯利亚种土豆,没得商量。

    幸好西伯利亚的监管漏得就像得了痔疮的菊花,

    身强力壮的囚犯,趁着看守撒尿,找个雪窝熬一阵就能脱身;

    有钱的更简单,贿赂就行。

    总之,高尔基逃出来了。

    托尔斯泰轻轻掀开车窗帘的一个缝隙,

    冷风灌进来,

    他不由得缩缩脖子,

    “阿列克赛,你能感觉到一股期待正在酝酿吗?”

    高尔基:“啊?”

    有些跟不上老爷子的思路。

    托尔斯泰低声道:“随着太阳的升起,寒冷将会慢慢消退,温暖重回大地。所以,寒冷能带来冷冽的清新,也能带来对温暖的期待。”

    高尔基:“……”

    心里吐槽,

    托翁未免也太浪漫了,直说要打倒沙皇,那多干脆。

    这时,外面忽然跑过几个孩童。

    托尔斯泰赶紧叫停马车,

    “等一等!停车!”

    车夫一勒缰绳,气冲冲地问:“干嘛?这么冷的天!”

    隔着大老远,伏特加的酒气便飘了过来,甚至连车厢里的高尔基都能闻到。

    托尔斯泰却没回答车夫,

    他对那几个孩子招手,

    “过来。”

    孩子们面面相觑,低声交流,似乎是在评估风险。

    车夫大为恼火,猛灌了一口酒,捋着大舌头呵斥道:“伱们几个别在那儿磨磨唧唧的,赶紧过来!车上的老头都一大把年纪了,还能是秘密警察啊!?”

    如此直接,正是俄族特色。

    但车夫说得确实有道理,

    孩子们商量一阵,还是靠近了马车。

    车夫对托尔斯泰说道:“动作麻利点儿!”

    他跳下马车,在附近找了个墙根,用嘴叼着酒瓶,解开裤腰带撒尿。

    高尔基嘿嘿一笑,

    “这车夫,倒是聪明得很。”

    其实,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底层人都非常聪明,知道“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

    托尔斯泰扫他一眼,

    “你不是最近在构思戏剧吗?主题就是劳苦大众吧?”

    高尔基点头,

    “所以我才那么说的。”

    他构思的剧本叫《在底层》,是通过20年时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

    而他本人也是底层出身,知道底层生存的智慧。

    托尔斯泰对那几个孩子点了点头,

    “你们卖报纸吧?”

    此言一出,孩子们立即变得紧张起来,

    年龄最大的那一个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托尔斯泰摆手,

    “我怎么知道的无所谓,关键是看你们都卖什么。让我见识见识吧。”

    说着,从怀中拣出几枚硬币,

    “这是瑞典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