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1章 《海燕》,作者:高尔基、Lu (第2/4页)
朗。” 孩子们立即瞪大眼睛。 1900年,俄国因为外债过高难以偿还,经济增长开始出现放缓甚至停滞的情况,物价飞涨, 到后来的日俄战争时期,通货膨胀甚至导致铁路线都无法正常运作,经济之差可见一斑。 有个孩子说:“我们有报纸!有很多!” 说着,他左右看了看,随后将上衣从下摆处掀开,露出里面厚厚的一叠。 托尔斯泰扫了一眼, “我不要这些。” 他晃了晃手中的硬币,说道:“我既然给你外国钱,那么,买外国报纸应该是非常合理的要求吧?” 高尔基在旁边附和, “孩子们,该拿的都拿出来吧,我知道你们有。” 为首的孩子回答:“外国报纸可不便宜。” 他从屁股侧后方拨拉出一个小邮差包,把里面皱皱巴巴的报纸展示给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点头, “都给我。” 他将硬币收了回去,改用纸币。 为首的孩子嘀咕:“这个是……是真钱吧?” 托尔斯泰笑,又收回纸币,转而将衣兜里的硬币全都翻出来,塞进对方手中。 孩子们不认识瑞典克朗,但硬币上的阿拉伯数字总归是认识的, 况且,金属看着就比那些纸片可靠。 他们连装报纸的邮差包都不要了,直接丢进马车,转身跑走。 “啧……” 高尔基咋舌, “这搞的,简直像买卖违禁品的人在接头。” 托尔斯泰大笑, “这么说也没错啊。现在,某些报纸肯定是违禁品了。” 这时,马车夫也回来了,也不废话,催动马儿重新出发。 托尔斯泰打开第一份报纸,赫然就是《费加罗报》。 高尔基问道:“怎么样?” “唉……” 托尔斯泰叹了口气, “还能怎么样?当然是头版头条咯~这一次,咱们俄国人的脸是丢到全欧洲去了。” 高尔基十分好奇, 两人本是相对而坐的,他赶紧坐到了托尔斯泰身边。 他们一齐看报。 文章名叫《请不要僭越!》, 作者是本届儒勒·凡尔纳奖的获得者—— 马赛尔·普鲁斯特。 —— 文学的土壤本该是自由、开放、平等且包容。 作为阅读者,可以为自己喜欢的作品叫好,去鼓掌、去传播、去发扬光大, 当然,也可以选择无视那些反感的作品,默默将其过滤掉。 凭借个人喜恶和手中的权力铲除异己, 这是恐惧的表现! —— 就差点名尼古拉二世了。 高尔基说道:“这小伙子名不见经传啊……” 托尔斯泰摊手, “法国人嘛~” 高尔基愣了半晌,随即大笑, 法国人确实很滑头,让普鲁斯特这种年轻人出来吹进攻号, 不过,放在《费加罗报》的头版,态度也算明显了。 托尔斯泰继续翻看另一份报纸, “这是德国的……先说好,我德语只能看个大概,不精通的。总体读下来,德国的报纸几乎没有留退路,甚至请了海塞大师出山。嘶……他的言辞比那个姓普鲁斯特的小伙子可激烈多了。” 高尔基窃笑。 想想这也是必然的, 在欧陆,还称得上封建帝制且有影响力的国家: 德国、 奥匈、 俄国。 …… 这三个国家,最怕的就是国内舆情出问题。 谁能想到,尼古拉二世脑子抽了,主动跳出来认领《动物庄园》, 另外两国哪有不拼命往对方身上扣屎盆子的道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么做,还能显得自家更自由呢~ 高尔基低声道:“我听说中国有句话,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的就是这个吧?” 托尔斯泰有些惊讶, “西伯利亚还有中国人?” 高尔基摊手, “什么都学点儿,有好处。” 托尔斯泰:“……” 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高尔基摆摆手,岔开话题道:“最关键的是英国。英国的反应如何?” 孩子们卖给两人的报纸中, 《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曼彻斯特卫报》、《镜报》, 英国的主流报纸一应俱全。 他们依次阅读。 结果,任何特殊的文章都没有, 《朝闻道》被尼古拉二世封禁的事,各报只在一些角落进行了报道,连批评都显得很敷衍,如同例行公事。 《镜报》的头版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