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1章 你犯法了你,知道吗? (第2/4页)
女士们、先生们,第一件证物正是……且看这段纠缠不清的痛苦心史吧’。明白了吗?这是一段辩解。” 现场的人低声讨论着, 毕竟现在仍是纸媒时代,没有互联网的辅助,读者和作者的交流无法实时进行, 所以,能现场听作者的心路历程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陆时摊手, “潘克赫斯特女士,你的表现让我很得意。因为,我的文字……或者说,亨伯特的文字确实欺骗到了你。要知道,这本小说可是他花费了56天写就,将要用于庭审面向陪审团的自辩书。” 有人忍不住问:“所以,陆爵士,你的意思是,亨伯特在把犯罪过程编织成爱情故事?” 陆时说:“是这样。文字再如何煽情、诗意,也无法掩饰亨伯特违反人伦,触犯刑法的行为。说来,我甚至在里面加入了一点儿对骑士精神的讽刺。” 众人会心一笑, 在亨伯特杀死自己的情敌奎尔蒂时,他确实将自身塑造成了一个上了年纪、为爱不顾一切的男性形象。 这不就是骑士小说里的主角吗? 但是,洛丽塔并不需要这种骑士,所以一切都成了强迫、犯罪。 潘克赫斯特说道:“陆爵士,你说得太好听了!想想小说最后的部分吧,亨伯特的那些忏悔,你写出来,难道不是要为他辩解?” 陆时哈哈大笑, “这就牵扯到写作技巧了。首先第一点,塑造人物,要学会利用反差……” 众人懵懂。 人群中夏目漱石的导师史密斯最先反应过来, “快记!夏目,快记笔记!陆爵士正在传授技巧!” 听到这句话,人们才恍然大悟。 那些本来在摘抄《洛丽塔》原文的,也不管了,直接将本子倒过来,从后往前写,记笔记。 陆时问道:“如何利用反差呢?” 他环视一圈, “不考虑最后一部分的忏悔,你们觉得亨伯特对洛丽塔如何?” 众人面面相觑, 他们想到的词是:“引诱、多疑、控制……” “Bingo!” 陆时点头, “但是,当亨伯特开始忏悔、开始反思自己的罪恶,人性的弧光便出现了。这就能营造极强的反差感,让人不自觉地去原谅他,认为他对洛丽塔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这一前提,从而一定程度上消解他毁了洛丽塔一生的事实。” 这话确实有说服力。 从《洛丽塔》诞生之初,无数人读过它, 原则不坚者,读到最后的忏悔都容易忍不住站在亨伯特的角度想问题。 所以,博纳科夫才说自己“调侃了《忏悔录》”。 众人闷头记笔记。 陆时看向潘克赫斯特, “女士,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潘克赫斯特:“……” 无言以对。 陆时笑, “你不问的话,那我来替你问好了。你肯定疑惑,为什么明明厌恶亨伯特的行为,却仍要让洛丽塔难产而死。一次新生、一个好的结局,不是更好吗?” 潘克赫斯特根本没想那么多, 她下意识地点头, 之后,又反应过来,担心这是陆时的陷阱,遂连连摇头。 陆时看得想笑, “女士,你不必如此谨小慎微。反正你已经在博物馆是过街老鼠了,对吧?” 潘克赫斯特脸色阴沉, 心里很不爽, 但又不得不承认,陆时的优势太大了,掌握绝对主动, 现在不过是猫逗老鼠的游戏罢了。 她沉声道:“陆爵士,这种话就不要讲了吧?无非情绪的宣泄,有任何实质内容吗?” 陆时耸耸肩, “也不知道是谁先宣泄情绪的?” 一句话怼得对方的脸一阵红、一阵白。 其他人又开始起哄, 喝彩声、笑声、嘘声四起。 陆时摆摆手, “我们说回刚才的问题。各位,有读过尼采的吗?” 参观原稿展厅的人中,文艺青年不在少数,但对于尼采大多是走马观花, 没办法,哲学和美学研究起来都很枯燥。 这时,夏目漱石的导师史密斯开口了:“陆教授,没想到你是非理性美学的拥趸啊。想想也是,《狩猎》、《朝闻道》这些,某种程度上也算悲剧。” 对于他的话,懂的人自然懂。 但现场大部分人不明白, 有人问:“老绅士,能不能解释一下?” 史密斯清清嗓子, “尼采的非理性美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点――悲剧,是快感的源泉。” 此言一出,现场大部分人心里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