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1章 伟大美利坚 (第2/3页)
不就是政通人和吗?” 讲完这个笑话,他自己都绷不住先笑喷了。 陆时对威廉姆斯说:“你以为进入实验室就不需要‘舔’……社交了?你以为当上工程师就不需要社交了?你以为农村种地就不需要社交了?小伙子,你想一直搞研究吗?得学会讨好人、骗经费啊。” “噗!” 巴特勒喷了。 他赶紧拉住陆时,因为刚才说得实在是过于赤果。 陆时摆手, “所以,各个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只是有的多、有的少罢了。你们进入新闻学院,也可以立志做亨利·乔治嘛~”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掀起过一次新闻报道浪潮—— 黑幕揭发运动。 其起点便是1879年乔治出版的《进步与贫穷》,揭开暴露文学的序幕。 一批具有进步主义理念的新闻记者和杂志作家针对当时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弊端,发表大量调查性新闻报道,引起公众强烈反应,直接带动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到来。 运动中那些牛X的记者和编辑,才是被“舔”的一方。 学生们又开始私下议论, 有的甚至考虑,要不要在新学期转入新闻学院, 反正新闻学院对毕业生有双学位的要求,之前的专业课也不会浪费。 普利策缓步凑上来, “陆教授,我觉得火候差不多了。” 陆时也是相同的看法, 他清清嗓子, “另外,我必须要告知诸位。入学新闻学院会有奖学金,并且,毕业生在毕业后,也可以获得进入《镜报》、《世界报》工作的机会。” 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利诱有效, 瞬间,学生们跃跃欲试。 有人问道:“陆教授,奖学金真的会发?” 之所以会有此一问,是因为美国总是画大饼, 在美国建国时,法律明文规定,要确保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可依照法律获得相关经济援助, 不过,受到各种影响,很多教育资助计划和条例被废除或一直处于无效状态。 说白了,就是只有口头保证,并没有落到实处。 “奖学金”一词也逐渐被遗忘。 陆时说道:“你们或许知道,英国于今年颁布了法令,组织地方教育委员会管辖本地区的教育,开始设立奖学金,初衷是能使贫穷的优秀学子有受教育的机会。” 忽然提到英国,学生们有些摸不着头脑。 巴特勒却是反应快, 他呵呵一笑, “你们难道忘了《全球大学排名》的事了?”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因为排名,世界各高校开始展开竞争, 为了抗衡伦敦大学联盟,美国的常春藤甚至早了几十年被提上议程,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搞奖学金,其它各国也必然跟进,卷生卷死。 有学生好奇, “陆教授,英国那边具体是什么情况?” 陆时回答:“那边是双轨制,不具备参考价值。” 在英国, 儿童年龄达到11岁并通过考试者,便可能获得奖学金转入中学就读; 通过16岁和18岁的“一般水平”和“高级水平”的普通教育考试,青少年还可能拿到奖学金进入高等学校。 如果不搞双轨制来限制升学,成本会高得飞出天际。 又有人问道:“那新闻学院发奖学金的具体数额是多少呢?” “这……” 陆时有些拿不定主意。 普利策凑上来, “1人70美元如何?” 这个数额相当于全美文科学院的平均学费。 陆时问道:“你不怕破产?” 普利策摊手, “这有什么好怕的?新闻学院毕竟没什么底蕴,一年能招收50个学生就很难得了。3000多美元,对你我很轻松。” 陆时:“……” 不知该说对方是过于乐观,还是过于悲观。 他回答:“我可以断定,如果你现在说出70美元这个数字,今天就得支出3000美元以上。” 普利策沉吟, 良久,他问陆时:“那就50美元?” 陆时没有搭腔。 普利策又问:“30美元?” 陆时说道:“这个数字其实十分合理。但理智告诉我,还是会超额支出。” 普利策不由得吐槽:“你不觉得这话前后矛盾?” 陆时耸耸肩, “那你说好了。” 普利策遂上前了一步,说道:“我们决定,奖学金的……最低门槛是10美元!之后会按照梯度发放,成绩越好、奖学金越高!” 老哥终究还是怂了。 学生中有人抱怨:“这个数未免太小了。” 普利策道:“我说了,那是最低门槛!因为,我们是伟大的美利坚,我们的教育提倡普及化,而非英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