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文化差异 (第3/3页)
移回了舞台上。
司徒美堂伸出手指,指着舞台一侧好奇道:“陆教授,旁边那个大的牌子是什么?上面怎么是英文?” 陆时解释:“那是字幕。” 他在回答时,有种恍如隔世的荒诞感, 在现代,国内总是要看带字幕的引进电影, 现在反而倒过来了。 司徒美堂好奇, “字幕……这个名字倒是直接得很。以文字形式在幕布旁边显示对话的内容。” 陆时纠正:“不只是对话,还有部分后期加工的文字,例如年代、地名、人物介绍。这些都可以在字幕中出现。” 司徒美堂点点头, “这算不算强制让美国佬学咱们的语言?” 陆时耸耸肩, “怎么能是强制呢?人家是自愿的。” 司徒美堂差点儿笑出声, 想到这是剧院,赶紧努力憋住,继续看戏。 随着剧情的展开,华人观众发现《大佬》就是发生在身边的堂会的事,遂逐渐代入,没人再想着离开了。 但另一个问题出现, 那就是叫好声和讨论剧情的声音。 中国戏剧有叫好文化,甚至有一套规矩, 比如, 名角儿或者观众缘好的演员,幕里第一嗓子,只要听到声音,观众就得叫好, 这就是所谓的“碰头彩”。 除此以外, 逢高腔长腔叫好、经典唱段叫好、高难度动作叫好、做功叫好…… 类似的规矩多得离谱。 再就是讨论剧情, 因为中国戏剧经常在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表演,戏子表演和观众聊天几乎同时进行,所以也没有特别严苛的“纪律”要求,只要不贸然离场就可以。 现场小声议论不断, “看那个!被砍死的是协胜的香主!” “嗯,老雷动的手。” “这个剧作家怎么会知道得如此详细?莫不是司徒……唔……非礼勿说。” …… 议论加上络绎不绝的叫好, 让现场听上去就像安良堂在搞大型团建。 当然,他们的声音不大, 但确实糟心。 白人观众都很无奈, 有几个回头看看,似是想抱怨,但看到那些华人观众一见堂会火拼剧情就兴奋的模样,明智地选择了闭嘴。 司徒美堂尴尬, “陆爵士,新戏在唐人街似乎有些……水土不服?” 陆时也没招, 谁能想到,汉语版本的《大佬》,那帮白人靠字幕看得津津有味,反倒是华人安静不下来。 他说:“往后看吧。” 司徒美堂点点头, “好吧。” 还能说什么呢? 他不再想那些有的没的,全神贯注地看戏。 不多时,他就彻底代入剧情中那个大佬的角色中去了, 焦头烂额地堵窟窿、 被暗杀还要保持克制谈挺火、 安抚死难兄弟的家属、 …… 实在是太真实了! 就这样,戏剧不知不觉地演完了, 第四幕结束。 司徒美堂蓦地回神,从剧情中抽离出来, 这才发现,剧院里安静的可怕,仿佛落针可闻。 他下意识地回头, 只见全场所有观众,无论是白人还是华人,都已经完完全全地代入了,沉浸在剧情之中。 看得入了迷,也难怪没人会讨论。 司徒美堂问道:“陆爵士,现场什么时候变成这样……” 陆时“嘘”了一声, “还没演完。” “啊?” 司徒美堂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在舞台之上。 《大佬》最后的尾声开始,奇葩的“绕朝鞭”的剧情出现。 短短两分钟, 司徒美堂却仿若窒息。 那种感觉,就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将自己的头按入水缸,每隔一分钟放自己上来呼吸一次,随后再按回去,反复折磨。 这部戏,因为最后的尾声升华了。 忽然,剧院传来淡淡的啜泣声,并且越来越多。 陆时投去视线, 大部分华人观众都面色难看,甚至少数人抹眼泪,似是想到了自己加入堂会时的身不由己。 而白人观众都很懵, 他们理解不了。 陆时叹气, 心想, 美国人知道这部戏剧是伟大的作品,可到底如何伟大,他们只能从技巧、创新来分析, 而剧情方面,他们也顶多说说“优秀的讽刺”、“悲天悯人”。 只有身处海外的华人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李杰率领演员们出来谢幕, 白人观众带头鼓掌,只可惜有些势单力孤,掌声稀稀拉拉,很快就变得不自信起来。 他们面面相觑, “这部戏明明很好啊?” “是啊……” “华人是不是都是铁石心肠?为什么不鼓掌?” …… 正议论着。 突然, 啪啪啪―― 最前排的司徒美堂率先鼓起掌来。 这之后,便是如同山呼海啸一般的掌声席卷而来。 白人观众们诧异, 文化差异,已经到了连鼓掌的时间节点都不同的程度了吗? 摸不着头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