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学术圈的黑暗面 (第2/3页)
尴尬,没回答。 开尔文说:“我替你讲。他们不光要摘桃子,还会要求你感恩戴德。” “噗!” 卡斯滕斯笑喷。 陆时说:“普朗克教授肯定不是这种人。” “啊这……” 普朗克小鸡啄米似的点头, “我当然不是。之前,我都是被压榨的那一批。” 他压低声音, “在柏林大学流传着一首诗,‘老板一言两语三要求,下位者热切献殷勤;下位者三令五申高标准,小喽啰点头哈腰笑揽活;小喽啰胡言乱语瞎发挥,苦逼学奴一脸懵’。” 现场一片沉默, “……” “……” “……” 忽然,周围爆发出大笑声, “哈哈哈哈!” 约瑟夫·汤姆生道:“这也太真实了!你们柏林大学人才真特么多!” 现场的科学家能笑出来,是因为他们已经度过了那段时间。 而对于那些最卑微的学生,活都是他们做,却一分慰藉没有,甚至还要因为质量和进度被吹毛求疵, 这就导致学生全都得是万能工具人, 什么都干; 什么都会干; 并且随时能干; 还得干得符合心意。 开尔文摊手, “这种事本就常见。现在变得更多了。” 他又安慰陆时道:“不过,这不是《全球高校排名》和影响因子的问题。它们是好的,是各高校急功近利,执行坏了。” 陆时表示有被安慰到, 下次别安慰了。 旁边的萧伯纳多少有些好奇, “爵士,伦敦政经是文科、商科院校,这种事比较少。所以我不太熟悉……” 开尔文诧异, “很少吗?” 在他的印象里,社科类类似的问题也很多。 萧伯纳咳嗽几声,说:“也有吧,只是模式不同。我就是比较好奇,你们说的这些,有没有具体例子?” 开尔文被问得无语了, “萧老弟,你想干嘛啊?曝光?有例子我也不能随便说啊。” 萧伯纳嘿嘿一笑, “听故事嘛~” 开尔文白了对方一眼, “你也是有够无聊的。” 没想到,陆时也凑热闹,怂恿道:“反正咱们在俱乐部闲聊,你随口一说,我们随耳一听呗~” 完全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 开尔文沉吟,似是在斟酌。 结果,旁边的威廉·康拉德·伦琴抢先道:“我来!我讲一个苏黎世……咳咳……我讲一个某黎世工业大学的故事。故事不保真,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周围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不愧是伦琴教授啊!” “人家去年的诺奖得主,功成名就,怕什么?” “说的也是。” …… 还有些好事者,给伦琴倒了一杯威士忌,说道:“威廉,你先喝几口,放开讲。” 众人聚拢在一起,就像听故事会。 看到如此大的阵仗,伦琴还真有些犯怵了, 他不由得猛灌一口威士忌,之后才说:“我要讲的是亲身……亲耳听来的故事。说的是某学生,因为对某学科的热爱,毫不犹豫地一头扎入了相关的科研工作。当时他有多热爱呢?用他老板后来的话形容,‘你当时还是很有热情的’。” 听到这话,众人瞬间懂了, 所谓“你当时还是很有热情的”, 言外之意就是,“为什么后来就越来越懒散了呢?”。 有人小声道:“威廉,你实话实说,故事里的‘某学生’是不是你自己?” 一句话给伦琴干沉默了, “……” 现场气氛变得诡异。 片刻后,那个提问的人又道:“威廉,你就当我没问。” 众人白了他一眼。 伦琴轻咳一声,继续道:“总之,那個学生确实热情满满,对学术有很高的追求。那时,他以为,只要努力,就没有做不出的成绩!” 萧伯纳问:“然后呢?” 伦琴不由得叹了口气, “后来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在场的很多人能猜到,因为大家做科研的轨迹都差不多,八九不离十。” 他伸出一个指头, “首先,实验缺少一些设备,没有设备就没法作出好的实验结果。但老板手握资金,却就是不愿意购买。实验室就像一个小作坊,全是手工打制的替代品。你想想,实验结果的分散性得多大?!” 听到“分散性”这个词, 在场懂物理的都确定,故事的主角便是伦琴本人。 更何况,伦琴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当助教的时候确实蹉跎了一年岁月,后来到维尔茨堡工作,情况才有所好转, 他的经历和他讲述的故事也对得上。 伦琴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