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家祖乡啬夫_第二百一十六章 荀攸设计破公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六章 荀攸设计破公孙 (第3/3页)

剑在手,厉声喝道:“审配,汝怎么敢来吾营中!”

    审配却是微微一笑,道:“吾领天子诏书而来,将军何故如此?”

    鲜于辅闻言,不由眉头微皱,问道:“诏书何在?”

    审配淡定自若的从怀中拿出诏书,递到了鲜于辅手中,正色道:“朝廷得知宗正刘幽州被公孙瓒所杀,压迫幽州百姓。知将军乃忠义之人,特封将军为护乌桓校尉,可于幽州召集人马,斩杀叛逆公孙瓒。”

    “鲜于校尉若需要帮助,兵马、粮草尽可开口,朝廷必然鼎力相助。”

    鲜于辅闻言,打开诏书看完里面的内容以后,不由目光闪动,继而行礼道:“多谢朝廷厚爱,某必不辱使命,斩公孙瓒为刘幽州报仇雪恨!”

    鲜于辅对于袁绍还不怎么信任,因此并未提起粮草、兵马之事。

    却说鲜于辅有了护乌桓校尉这个名头,做起事来更加名正言顺。

    两兄弟前去拜访阎柔,泣道:“刘使君厚待幽州百姓,就连鲜卑、乌桓人亦受其厚恩。”

    “今刘使君为公孙瓒所杀,幽州吏民以及使君旧部无不痛哭切齿。”

    “公孙瓒自得幽州以来,更是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

    “阎兄亦为幽州之民,应该对此感同身受,朝廷册封在下为护乌桓校尉,吾欲拜阎兄为乌桓司马,招收使君旧部,一统讨伐公孙瓒,为刘使君报仇雪恨,为幽州百姓伸冤。”

    “不知阎兄可愿与吾共图大事?”

    阎柔闻言,当即说道:“既是为刘使君报仇,某自当义无反顾。”

    “某与乌桓、鲜卑人多有往来,鲜于校尉先去联络使君旧部,某自去联络鲜卑、乌桓人。”

    鲜于辅闻言大喜,三人振臂一呼,对于乌桓人又诱之以利,很快就招到了胡汉兵马数万。

    三人率众攻打渔阳郡,渔阳太守邹丹引兵出潞北,纵马上前,遥指鲜于辅等人,骂道:“反国逆贼,安敢犯吾边境?”

    阎柔拍马而出,指着邹丹骂道:“鲜于将军乃朝廷亲封护乌桓校尉,汝不过公孙瓒帐下一伪郡守,也敢在此口出妄言?”

    邹丹大怒,纵马上前,喝道:“休逞口舌之力,逆贼受死!”

    阎柔丝毫不惧,提枪冲杀而来,两人斗了十余合,邹丹力气不济,拨马便逃。

    阎柔大喝一声:“逆贼休走!”

    阎柔胯下战马,乃是鲜卑大人所赠送,速度极快,纵然在整个幽州都非常罕见,双方很快就拉近了距离。

    邹丹没逃多久,便被阎柔追上,一枪将其刺死,而后拔剑斩掉邹丹首级,挑在半空之中,厉声喝道:“贼将已死,诸君随我杀敌!”

    “杀!”

    数万汉、胡人联军见状,纷纷士气大增,纵马冲杀而来。

    反观邹丹麾下,看到主将已死,纷纷作鸟兽散,鲜于辅挥军掩杀,为了给刘虞报仇,根本不抓俘虏,斩首四千余级。

    联军初战大胜,阎柔当即说道:“乌桓各部深惧公孙瓒之威,不敢引兵前来相助。今日我等大破公孙部将,若再向乌桓各部借兵,必有奇效。”

    阎柔乃派人向乌桓峭王借兵。

    果不其然,乌桓峭王感刘虞恩德,再加上看到公孙瓒麾下如此不堪一击,当即率同族之人及鲜卑七千余骑,与鲜于辅合兵一处,往南迎刘虞之子刘和,奉其为主。

    刘和既至,袁绍趁机表其为幽州刺史。

    刘和振臂一呼,幽州各地官吏以及百姓纷纷响应,不多时便啸聚十万之众。

    袁绍更是让麾下大将鞠义率兵前去相助,双方合兵一处,于鲍丘大破公孙瓒,不收俘虏,斩首二万余级。

    眼看公孙瓒大败,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杀公孙瓒所置长官,与鲜于辅、刘和兵联合。

    公孙瓒屡战屡败,逃回易京,军中粮草不济,只能靠开置屯田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而此时,鲜于辅等人却起了别样心思,并不急着剿灭公孙瓒,反而占据了六郡之地,随后上表向袁绍称臣讨封。

    麴义帐下只有数千人,根本难以攻克易京。

    消息传回邺城以后,荀攸当即对着袁绍说道:“大将军,是时候尽起冀州兵马,前去剿灭公孙瓒了。”

    袁绍此时却是犹豫了,道:“公孙瓒败局已定,有鲜于辅等人在侧,且今岁大旱,何必空耗钱粮率领大军出征?”

    荀攸道:“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公孙瓒虽连战连败,却仍有数万兵马,鲜于辅等人各怀心思,只想占据幽州各郡,不愿耗费兵力攻打公孙瓒。”

    “长此以往,纵然大将军日后剿灭了公孙瓒,仍旧会为他人添作嫁衣矣!”

    荀攸这番话可没有危言耸听。

    历史上,袁绍时隔三年才下定决心彻底消灭公孙瓒,刚刚消灭公孙瓒就迫不及待发动了官渡之战。

    那个时候,幽州六郡名义上归属袁绍管辖,实际上却被鲜于辅等人所控制。

    甚至于,鲜于辅等人还背刺袁绍,主动投靠了曹cao,以致袁绍腹背受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