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郊游 (第2/2页)
笑着把香料递还给杨明。 杨明却并未接回去,而是开口说道:“既有此好,那赠与你便是。” “这岂能受之?”荀彧把香料放在杨明身前桌上。 香料在两汉可是极为珍贵之物,尤其是异香,许多时候都是可遇不可求。 “我不懂这些,这在我手中是暴殄天物,但若是到你手中,才物有所值。”杨明说着又把香料递了过去。 而且递过去之后,他已经伸手开始翻动烤rou,没再给荀彧推辞的机会。 荀彧也不好驳了杨明的面,只好收下后拱手致谢:“多谢少君割爱。” 杨明见状,摆手示意荀彧不必客气。 荀彧爱香这事在史书上多出有记载,什么“百步可闻”,“坐处三日香”,就连唐代王维都有诗句“遥闻待中佩,暗识令君香。” 因为荀彧长期出任曹魏尚书令,被人称为“荀令君”,因此“令君香”后来都被用来泛指高雅之士。 那天在杨府,他也是闻到那香味,才猜出荀彧身份。 所以搞这么一出,自然是给荀彧增加好感。 郊游只是方式,交友才是目的。 几人喝茶吃rou,不多时已半饱。 他们聊天的话题,已由风景转向政事。 此时的士人,坐在一起很难不聊到政事。 他们聊到的,是先前王朗说到过的经学之争。 刘宏虽还未定下来要在哪论经,但此事已传得沸沸扬扬。 “如今之势,党锢之祸,士人势微,经学之争虽未中断,但迫于宦官压力,已久未有大纷争,如今却一下而起,连陛下都参与其中,实是意想不到。”杨明感慨道。
“想必是有人有意为之。”荀彧开口道。 “我听闻此次经书之争乃是袁氏袁胤所挑起。”杨明接着说道,这是他从父亲杨琦处得知的。 荀彧沉思一阵,接着开口道:“曹节出任尚书令,若想控制尚书台,引发士人内斗,再借机将六曹尚书换为宦官子弟是为上策,袁氏素与宦官交好,便也不足为奇。” 或许是性格与荀攸有差异,又或许是拿了香料的缘故,他此时侃侃而谈。 杨明闻言看向荀彧,荀彧不过十四五岁,这份分析能力,让他忍不住发出赞叹:“真王佐之才也!” 不过他这句话说完,此时不止是二荀,就连王修都露出一阵诧异神情。 杨明看着众人反应,也后知后觉意识到一件事情。 “王佐之才”历史中是南阳名士何颙给荀彧的评语。 因何颙昔日与陈蕃、李膺交好,在士人中名气很大,于是便帮荀彧扬了一次名,后来又因为荀彧确实展现出了与之相匹的能力,便广为后世所熟知。 但史书上并未记载这句评语是何时给的,只载“荀彧少时”。 但仔细一想,何颙一南阳人,是如何跑到颍川,找到荀彧给出评语的? 即便何颙曾逃往到汝南境内,但汝南和颍川两地并不相邻。 再想起之前荀攸说他们已搬来雒阳住,唯一的解释便是,何颙是在雒阳时给荀彧评的。 因为何颙所在的汝南是袁氏的老家,史书上也有载袁绍在何颙逃难至汝南时与他结为“奔走之友”,后在雒阳“隐居”时,身为“党人”的何颙也频繁私自跑到袁绍府上,与袁绍商议救助党人。 袁绍某次宴会上邀请了已搬到雒阳的荀彧,恰逢何颙在府上,看见荀彧其貌不凡,加之出身颍川荀氏,然后给出评语,就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那么此时袁绍仍在汝南为袁成结庐守孝,何颙自然也就还未给出评语。 荀彧脸色通红。 他如此反应,也基本上证实了杨明推断。 “王佐之才”出自《汉书》,是其中评价董仲舒之语,这评语不可谓不高。 此时的聚会虽只是小范围,但也算不得私下,若是有心,评语自然能传出去。 以杨明及冠及婚礼之盛景,名声已是年轻一辈的翘楚。 因此此时的杨明,无人敢给他评语,他给别人评语却全然可以。 杨明闻言面露笑容,却也未见尴尬。 之前连曹cao的《短歌行》都薅了一手,薅何颙一句评语,微不足道。 不过说来,他赠荀彧香料未必能有多大作用,虽是投其所好,但颍川荀氏颍川大族自然不缺这些,荀彧无非会觉得他为人大方而已。 但他无意之间这一句评语助其扬名,却胜过一车香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