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怯生的日记_9月1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9月18 (第1/2页)

    论语的第4篇里仁篇,讲道德的,当然还有其他相关的。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不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这个就像孟母三迁一样,孟子的母亲一直在为孟子寻找一个合适的环境。

    人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其实已经有很多实实在在的例子,大部分人都是会被环境所改变的,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要么改变环境,要么改变自己而适应环境。还有一个那就是换一个环境。

    一定不要忽视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真觉得不好,适应不了,也改变不了环境,那一定要赶紧换个环境,别害了自己。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才能长期安心于推行仁德,有智慧的人才能善于利用仁德。”

    孔子强调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认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会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矢志不移,保持节cao。

    说白了可能是这样的情况

    有的人,不可以久处贫困,久困则为非。也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容易滋生骄奢yin逸之心。

    而孔子认为仁者宅心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求心安理得,不会因为身处贫困而忧心悲戚,也不因为身居富贵而骄奢凌人,有着平和的心态和不易的情cao志向,是为安仁。

    我觉得这个只是片面的,我觉得不可能什么都要往仁德那边靠。

    试想一下,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平民突然得到一股横财,当然是想花就花,想玩就玩,想闹就闹

    那么有知识,还经历了坎坎坷坷的人,自然而然不会因为贫穷而困扰,不会因为富贵而挥霍。

    这些就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仁德了吗?

    我觉得仁德是存在一种程度的,而不是以无或有,来明确判断。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得当的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在孔子说这句话,我第1个想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是一个君子,在太庙那里亦是如此。他能够真正的坦率认为,喜欢就是喜欢,厌恶就是厌恶。

    这让我想起社会中的一些人。小人厌恶一些人,因为因为这些人坏了自己的利益,让自己得到少了。

    其实在自己宿舍那里可以看得出来,就比如我抢了自己队友的红,他打字回到了。“你TMD是不是没长眼?”

    当然我也不会惯着他,肯定......你懂的。

    这也是厌恶的一种。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若人存心在仁。贴合孔子上一节所讲“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道理,倒是有几分相似。既然追求仁德,那么对于做坏事做恶事,他更偏向于仁德这一方面。

    观一叶可知秋,见微可知著。

    一叶亦能遮天。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这是一个整合。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一个集团肯定人数很多,不可能每个人都有错。但是大体而言是可以判断集团中肯定有一部分人犯错误。

    正如同一个事件产生其背后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还有一个,如果白天看到有一两只蟑螂在你房间,不用想,你房间里肯定有很多蟑螂。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个你们都懂,我也不必废话。当一个人为了一样东西,哪怕明知道会死去,他依然要一样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说是信仰,也可以说是不可抛弃的,非常重要的。

    正如三体,质子封锁物理,一大批的物理学者如同失去了一种东西一样,宁可死去也不愿意面对。

    假如你告诉他可以研究更深层次的物理,但你明天会死去。

    我猜这些物理学者会是这样。

    “我愿意。”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