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_生活篇 第十三章 成长与发展--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生活篇 第十三章 成长与发展--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 (第1/7页)

    生活篇第十三章成长与发展--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

    香港演员刘德华从十几岁演到八十几岁的电影《童梦奇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光仔的母亲自杀后,光仔成天闷闷不乐,不喜欢呆在家里。

    最难过的是妈妈去世后,光仔再也没有长高,而他一直把这件事归咎于爸爸与新妈妈的错。

    他千方百计地“离家出走”,并希望能快快长大,他一心想长大的想法一直在脑海中徘徊,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园里遇上了一个捡破烂的老头。

    那个老头有一种神奇的可快速成长的药水--能让人在一夜间变成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光仔便设计偷了过来。

    光仔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可以长大的理想,但药水的作用使他一直不停地猛长,每天变老10岁,因此在短短一个星期内他就成了83岁的老爷爷。

    刚开始,光仔还决心追求他的梦中情人、他的老师,而当他的生长速度变得超快后,他只能放弃了。

    这时他才得知不能去寻找解药了,不过他也明白了自己在家人心中是多么重要。

    很多影片都有一夜长大的情节,也许每个孩子儿时都有这样的童梦吧,就像哆啦a梦的一扇任意门,可以随便穿越时空到哪里去。

    但是每个人在每个人生阶段看生活和世界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人的一生是不可逆的过程,但每一站都有每一站的精彩,正如在该电影中冯小刚客串的操着北京话的流浪教授说的那句话一样: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eriksen,1902~1994)认为人的一生需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任务。

    他的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它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在最初的几年就已经形成了,关于这一点,与中国老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思想基本一致。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时期的儿童掌握了爬、走、说话等技能。

    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这时期的幼儿如果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反之,如果受到讥笑,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接受训练、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使得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处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与冲突感到困扰和混乱。

    因而,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个体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

    具有自我牺牲或损失,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反之将产生孤独感。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人的体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个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

    婴儿有哪些心理特点?

    婴儿期是指人从出生到一岁的时期。

    胎儿刚出生后主要依靠皮层下中枢来实现非条件反射,如食物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