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_拾取篇 第十九章 心理效应与定律--黄金法则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拾取篇 第十九章 心理效应与定律--黄金法则2 (第4/8页)

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在态度和行为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弯化心理学家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所以从现在开始,期盼你自己或者他人吧,就像皮格马利翁的奇迹一样,你的信任和期待,会变成现实的现象,你对他人的小关心,有可能创造惊人的奇迹呢。

    什么是奥卡姆剃刀效应?

    --把握事情的实质

    14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

    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

    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

    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

    然而,这并未损坏这把“刀”的锋利。

    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

    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

    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奥卡姆剃刀效应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效应: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启示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要把握事情的实质、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什么是凡勃伦效应?

    --“瑞士名表”的骗局

    韩国曾闹出了轰动一时的“瑞士名表”骗局。

    一个名叫李某的美籍韩人,注册了名为“vincent&co”的手表品牌,并相继在瑞士和韩国进行法人和商标注册,从而伪装成总部在瑞士的公司。

    表链和表扣是从中国进口的,时针、分针、包装盒等廉价配件从韩国的生产商处购买,经过“精心打造”的“瑞士名表”成本价不到10万韩元,竟以数千万韩元出售。

    并在时尚杂志、电视和互联网上登广告,说百年来只向英国等欧洲皇室出售的瑞士名表终于登陆韩国,英国女王、戴安娜等戴过的手表,如此等等刺激有钱人的虚荣心。

    令人吃惊的是,韩国许多名人还真“上钩”了,包括一些明星和要员。

    正当李某大肆敛财的时候,首尔警方接到举报,并以欺诈罪拘捕了李某。

    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因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什么是对比定律?

    --要想甜,加点盐

    小张和小王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他们工作资历差不多,可是小张却被由领班提升为部门经理。

    小王认为自己不比小张差,觉得总经理对他很不公平,就愤而辞职,并在走之前向经理表达了他的不满。

    总经理说:“你想知道你们之间的差别吗?

    那么请你马上到集市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小王很快从集市回来,汇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

    总经理问。

    小王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

    “价格如何?”

    小王再次跑到集上。

    总经理望着气喘吁吁的小王说:“请休息一会儿吧,再看看小张是怎么做的。”

    说完就叫小张去做同样的事。

    小张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

    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会弄几筐西红柿来卖,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

    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当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

    总经理说:“请他进来。”

    这时,小王一下子明白了他和小张之间的差异,感到很惭愧。

    对比的效果就是这样鲜明,有时甚至比千言万语更说明问题。

    人的心理有这样一种特点,就是单独认识一个事物时,不如把它的对立面也同时列出来进行比较,这样效果就会更明显。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对比定律”。

    就像你吃菠萝的时候,可以用淡盐水泡一泡,吃起来就比较甜。

    因为从本质上讲,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任何事物都是在和其他事物的对比中存在的,你给一个事物规定一种特性,必然是在其他事物的对比之下。

    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