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会说话_31 陈秋实:从小处着眼,从大处抒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1 陈秋实:从小处着眼,从大处抒怀 (第3/5页)

、最耸人听闻、最惊世骇俗的语词全都放在那短短的一百多个字里面。

    但是如果你只是带着这样的情绪去转发一下,未必对于事件的真相有更清晰的了解。如果真的气愤,倒不妨点开新闻的全文去看一下更多的细节,这样才能够对事件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更加理性和全面的判断。我是秋实,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我在表达方面可能还有一些不足,也欢迎您提出批评和指导的建议,我们下期再见。

    插播:

    秋实和他的霸道演讲

    许多朋友认识我,是通过北京卫视首季《我是演说家》节目,随着节目播出结束,我与《我是演说家》节目的缘分也就算告一段落,我也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去,继续奔波、继续吐槽。这是一个对我产生了影响,也稍稍影响到别人的节目,是一段奇特的经历。于是,我写下一些文字,想对我在《我是演说家》的那些日子,以及在《我是演说家》节目中的作品,做一个小结,在深切真挚地感谢节目组、制作单位、节目导师、参赛选手及全体同人之后,也给我的这段故事,画上一个潦草的句号。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可以让一些朋友理解,我对于演讲创作的浅薄理解。

    《大东北》——霸道是一种羞涩的爱

    为什么在第一场演讲选择《大东北》的选题,我始终无法回答节目组编导与媒体,我一直羞于说我对于故乡的爱。因为爱故乡,就好像爱父母一样,是一件人人都懂并愿意遵循,但是却羞于表述的情感。中国人谁没事儿给家里打电话说“爸爸我爱你”?你爸肯定觉得这孩子疯了。

    许多东北同学的朋友圈在2014年11月中旬被《大东北》刷屏,截至目前的粗略统计,朋友圈与网络视频的播放超过7000万。我必须承认,《大东北》的大量转发与东北人浓厚的地域情节分不开。如果换成是大西北、大东南的话题,都未必能够产生如此之大的传播效果,然而,全国上下为何东北人的地域认同感如此之强、格外抱团儿,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东北,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只有五分钟的演讲时间,我无法细致展开和面面俱到,但是也并不想只是标榜东北人有多么的好。我也期望尽量客观、多角度地表述我对于东北文化的理解。所以才提到了东北犯罪率较高这样的负面问题,这是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我没有必要去掩饰和隐瞒。但是纽约也确确实实曾经是全世界犯罪率最高的城市,这也是事实。《雾都孤儿》时期的伦敦同样乌烟瘴气、蛇鼠横行。因此,犯罪率的高低并不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唯一标准,有些地方治安很好,看似稳定,但是在高压维稳驱使下产生的稳定根本称不上和谐。打个比方,一对夫妻结婚30年没有离婚,他们的婚姻当然是稳定的,但是他们的性生活就一定和谐么?你可以说,他们没离婚就是和谐呗!然而事实上恐怕未必是这样,迫于各种压力,感情生活不和谐还被迫在一起的夫妻在中国比比皆是,“凑合过呗,还能离咋地”!所以稳定不等于和谐,民风彪悍也并不等于野蛮。

    《大东北》其实准备了若干份稿件。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稿中,提到了2014年的7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分析东北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李克强说:“东北人能干、肯吃苦、有闯劲,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之初,东北支援全国,付出了巨大代价。尤其是东北的工人阶级,当年‘先生产、后生活’,做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全国人民欠东北的'情'是不能不还的。”

    如今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乏力,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东北,经历了几十年的掠夺性开发,石油、煤炭、粮食、黄金,源源不断地供给全国。“先生产、后生活”,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很多东北基地在创立之初甚至不做任何基础设施的建设,冬天零下三十多度住着棉布帐篷,开采石油,为的就是优先将资源输送到内陆。如今,东北经济凋敝,东北资源三大省的经济水平在全国常年位列倒数。我和许多朋友的家长都是下岗后被迫离开东北寻找活路,我出生的那个大兴安岭小镇曾经依靠采伐与木材加工业生存,1998年洪水以后开始限制采伐,大量工厂倒闭、人口外流,一些村镇被撤并,我故乡的那个小镇可能会永远在地图上消失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