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节 (第1/2页)
我赶紧收拾利索手里的活,跑出去。就见大队院里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似乎家家户户的人都出来了,诺大个院子顿时显得小了许多。 村里有一个很大的马圈,与大队院门对着门,平时只是村里的人们使用的马放在里边。今天的马圈几乎满了,都是马。我们赶紧飞奔着跑向那个大马圈前。马圈前人头攒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估计各家各户的屋里一定已经空了。只见马圈门口挤着许多人,都是我不认识的。随口问了我身边的人,他告诉我这些都是各个马包的人,他们所有的马都在这儿呢! 马圈的木头门一开,走出来一个男人。他的手里牵着一匹没有备鞍子的小马的缰绳。只见那匹小马挣扎着想要挣脱那个人的束缚,跑回到马群里去。那人牢牢地抓紧缰绳,用力的把那匹马拉出了马圈。在马圈外边,那人先是给不断地挣扎着的小马戴上了马嚼子。然后那人左手抓着马缰绳,右手拿起放在马圈墙上的马鞍子,飞快的把马鞍子放到了马背上。眨眼的功夫,他已抓过了一根马肚带,并迅速的系在马肚子上。转瞬之间,他又把另一根马肚带抓在手里,并以相同的方式系在了还在继续挣扎的马肚子上。看完这整个过程,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快”。这时候,我听到身边有人用汉话说:“别走,看他骑生个子马。”我只顾全神贯注的看那骑手备马鞍子,始终没有回头。不知说话的人是谁,也不知他是不是在对我说话。 牵着马的那人站起身来,可以看出那是一个大约三十岁的年轻人,个子不太高,但长得很精神。上身穿一件小皮袄,腰里扎着一条很旧的蒙古腰带。头上戴着一顶被这里的人们管它叫做“草原前进帽”的鸭舌帽,,脚蹬一双长筒皮马靴。在左手的手腕上挂着一条马鞭子。他手里牵着他的马,向一处比较宽敞的地方走去。我说的“宽敞”仅仅是相对于其他拥挤的地方而言的。其实,大家都知道他要上马了,纷纷闪出道来,刻意给他让出的地方。只见他挺直了胸膛,把马鞭子挂在了马鞍子上,腾出手来解开腰带。正当我以为他是要重新整理腰带时,他却解开了裤子,并把手伸进了裤子里。就这样,这个已经成了大家关注的中心人物,在众目睽睽之下,先要撒泡尿。 我偷偷地向四周看了看,当地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幼,视线始终都没有离开他。专注的看着他一本正经的在那里撒尿。唯一转过视线的是我们那几个女知青。尿撒完了,是到了可以轻松上阵是时候了。他重新整理好裤子,系好腰带,又用力的紧了紧。将马鞭子挎在右手腕子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突然,他左脚飞快的蹬上马蹬,随着身体向左转动,右腿迅速抬起,跨过马背坐在了马鞍子上。这一切是那么快,快得使人来不及眨眼。 事情并没有接束,在他刚刚坐到马鞍子上的时候,那匹小马的后腿一抬,尥了一个蹶子。紧跟着一个接一个的尥起了蹶子,同时,马的腰部用力向上拱起,身体在尥蹶子的同时还在向着一个方向旋转。那小伙子稳稳地坐在马鞍上,身体随着马的跳动起伏着,左手紧紧地抓住马嚼子,右手挥舞着马鞭子不住的抽打马屁股。终于,不知是被马鞭子打疼了,还是尥蹶子尥累了,那马不再尥蹶子,它飞也似地跑了起来。围观的人们赶紧把路让开。这时,他手中的马鞭子停住了,左手拉着马嚼子引导着马儿向山上跑去。马儿发疯似的向山上跑着,那马倌似乎很享受马的奔跑,他身体向前倾着,好像很舒服的坐在马鞍子上。时不时的还用马鞭抽打一下马屁股。马儿越跑越慢了,渐渐地有一些跑不动了,开始喘起粗气。再看那马倌,又挥舞起了马鞭子向马屁股上打去,两只脚也在不停的夹马肚子。似乎在说:跑啊!你继续跑啊!最后,马儿在顽强地又跑了一段距离以后终于再也跑不动了。无论怎么打它,它也不跑了。那马倌骑着它慢慢的走下山来。我目不转睛的看着,心里佩服那小伙子,同时我还在想着怎样把这个场景写进我的信里,把这一幕幕都告诉我的家人。 在这个马倌与马儿顽强地拼搏的时候,马圈里的马儿被一匹匹的牵出来。许多的蒙古勇士们勇敢的骑上这些生个子马。我抽空转过头来看了看,原来在我身边的是队里的会计包玉龙。包玉龙是个大约50岁左右的蒙古人,他的汉话也是十分流利。又有一匹马被牵出来了。与刚才不同的是,这个骑手没有给它备上鞍子,只是给马戴上了嚼子。我正奇怪这是为什么的时候,那骑手已经飞身上马了。这匹马与刚才那匹马真是不一样,它没有尥蹶子,也没有跑,却出乎意料的躺在了地上。包玉龙在一边对我说:“他们马倌都有经验,看出来这匹马不会尥蹶子,可能会躺下,所以根本就没有备鞍子。假如有马鞍子的话,马鞍子就会把人腿压折了。这样没有马鞍子,rou挨着rou,压上也不会压折了腿。”我问包玉龙:“这里不是打马鬃的现场吗?为什么只见骑生个子马的,不见打马鬃的?”包玉龙说:“其实你没看见,那边肯定有人在打马鬃。你看,就在那儿。”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见远处有一个大炉子,炉火很旺,火苗冒起很高,炉子里在烧着一个什么东西。一些人按住一匹马,用剪刀剪去马脖颈上的鬃毛。然后拿出炉火中烧着的那东西用力按在马屁股上,马屁股上冒出了一股烟。 “打马鬃就是这样打吗?那些人在干什么?”我问。 “那些人在给马身上烙个印记,这马再走到天边,也能知道那是我们沙仁台的马。那个印记是我们沙仁台的蒙文的符号。打马鬃嘛,就像是给马剃头。是把马脖颈上的鬃毛剪去一部分,剪整齐了。但不是所有的马都要打马鬃,儿马子就不打,儿马子也不印标记。” “什么叫儿马子?” “就是公马,**。我们骑的马都是骟马。”包玉龙耐心的为我解释。 “为什么儿马子不打呢?” “带着长长的马鬃多好看啊!一群马里面,儿马子不多,就那么几匹。每匹儿马子都有几匹骒马——哦,骒马就是母马——一般都有十几匹。马倌每天站在山上,只要数数儿马子的数量,就可以知道他的马少没少。儿马子怎么看?就是看它的马鬃。长长的马鬃飘在马的脖子后边就像女人的长头发,非常显眼,老远就看见了。其实,打马鬃就是个形式。咱们这每年的打马鬃就像是农区的大秋一样,是一个丰收的仪式。打下来的马鬃没有多大的用处,只能搓绳子用,卖也卖不了多少钱。不过,这马鬃搓成的绳子倒是很结实,马的肚带也都是用这马鬃绳编的。打马鬃这个热闹的场面主要是为了借此统计一下马匹的数量,看看比去年增长了多少。”到底是会计,知道的就是多。 在我与包玉龙说话的时候,刚才那个躺倒的马已经重新站了起来,那马倌也已经重新骑在马上。迅速的、用力的用马鞭子抽打着马屁股。那匹马在鞭子的驱使下也奋力的跑了起来。包玉龙接着对我说:“咱们这有一个规定,这些生个子马谁先骑,谁就有一年的权力。” 我没听明白,就追问他:“什么一年的权力?一年什么权力?” “他骑了这匹马了,这匹马在这一年里就算是他的马了。他可以把他自己的专马养起来。过了今天,你要想骑这匹马,就得找他要。他就是这匹马这一年的主人。” 真是个奇怪的规定。“那,我们知青要是骑了,也有一年的权力吗?”我问。 “当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