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86章 千古第一 (第2/3页)
辨草木,他们日出而作,一起去田地里锄禾浇水;日落而息,在屋内升起炊烟。 苏轼有大把的时间陪伴孩子,白天他携孩子漫游江岸,夜坐无事,与长子苏迈联句为乐。 人间有味是清欢,芸芸众生,为名为利疲于奔命,却忘了宜室宜家,便是人间难得的欢愉。 走过半生的苏轼,终于悟透了这一点。 人生际遇本就起起落落,真正归一个人所有的,是灯火摇曳的温暖,是柴米油盐的充实。 贬谪,是一场没有期限的惩罚。 千年的贬黜史里,有人因苦旅颠簸,形容枯槁,有人因仕途不得志,心似灯灭。 苏轼却不然。 朝堂之上既然留不住,那便去看山看海。 他在临皋亭外,听呼啸不停的涛声;在赤鼻矶畔,看郁郁苍苍的山容林相。 山水间,木石中,苏轼不言苦难,把难捱的日子过出了另一番风情。 有一次,他和好友三人从东坡学堂回临皋亭。 仰见明月朗朗,俯视人影绰约,景致清逸。 他们一边悠然散步,一边行歌互答,好不快活。 一位友人突然说道,今天傍晚,打捞到一条状似松江之鲈的鲜鱼,可惜没有酒。 一句话便把大家的酒兴提了起来。 苏轼兴冲冲回家,跟夫人打了声招呼,带了酒过来。 既已有酒有肴,于是一伙三人趁兴,泛舟于江上。 这只是苏轼生活的一个缩影。 独自一人时,苏轼会摄衣登上崖顶,仰天长啸,或游于赤壁,唱一曲归来未晚。 若有朋友拜访,便一起聚在东坡雪堂,在灯下清歌唱和,在花前沉醉忘世。 四十多岁的苏轼,活成了许多中年人理想中的样子。 许多中年人,因工作皱了眉,因生活折了腰,日子过得沉甸甸的。 可无论如何,一个人再忙再苦,都不应失去对生活的热爱。 若汲汲于痛苦,痛苦便无处不在。 去捕捉无处不在的美好,去拥抱伸手可及的风景,生活自会变得精彩而辽阔。 苏轼一生交人无数,有人谤他,有人帮他,但无论何种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掀起变法运动,苏轼与他政见不合,认为改革太过激进,多次上书抨击。 由此,权倾朝野的王安石,百般打压苏轼。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乌台诗案发生时,许多同僚噤若寒蝉。 王安石却为苏轼仗义执言,力谏道:“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最终,苏轼活下来了。 被无情打压过,又被予以援手过,种种是非恩怨,谁能道得清,说得尽。 苏轼作出了选择:只记人恩、不记人过。 被征召回京师时,他途径金陵,特地去看望王安石。 一杯浊酒下肚,前尘往事烟消云散。 那段时间,他们一起天天出游,或观赏山川美景,或谈论古今,惺惺相惜。 人来人往,皆是缘分使然。 遇到对的人,志同为朋,道合为友。 遇到错的人,那就懂得放下,解脱自己的心。 昔年好友章屡次陷害苏轼,最后把他流放到海南,可后来遇赦北归时,苏轼没有报复,反叮嘱他好好养病。 昔日同事沈括曲解附会他的诗词,上告朝廷,为乌台诗案埋下伏笔。 可时隔多年相见后,苏轼还礼貌地写了一篇《书沈存中石墨》,夸赞沈括的功绩。 飞鸟与鱼不同路,从此山水不相逢。 人生这一场盛宴,人聚人散,无须怨恨,无须耿耿于怀。 苏轼从小就跟着母亲程夫人读书。 读到《范滂传》时,程夫人讲述范滂气节清高,为民谋福的故事。 苏轼便立志以范滂为榜样,做一个为生民立命的好官。 自从走上仕途之路,无论得意时,还是落魄时,他都未忘记这个初衷。 担任徐州知州时,走马上任三个月,黄河决口,洪水呼啸而来,徐州有被吞没之危。 苏轼就站在城墙上,手拿工具、脚穿草履,与军民筑起一道千丈长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