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铁头娃 五 (第3/5页)
的掌控之中。 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的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同盟会员),与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立即将军校学生组织行动起来,第一时间炸毁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成功阻止了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湖北军政府大楼1911年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湖北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除革命党人吴醒汉、徐达明等十馀人外,还邀请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国溶以及议员,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会议请汤化龙主持。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一说为总参议)。革命党军驱逐瑞瀓出城后,即率队包围黎元洪住处,强迫黎元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洪“主持大计”。把他簇拥到楚望台上,全体起义官兵举枪对黎元洪致敬,有炮兵高喊:“请统领下令作战!”湖北咨议局早已准备好了安民布告,并且替黎元洪签上了“黎”字。虽然此时黎元洪处于软禁状态,但他的威望稳定了武昌的军心,获得了一致拥戴。当公推黎元洪任都督消息到军中,土兵都鼓掌欢呼。下午,当第一份《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张贴于武汉街头时,“到处挤满了观众,不识字的人请识字的人念给他们听。武昌街头巷尾,可谓万头攒动,群情兴奋,许多人流下热泪,感到扬眉吐气”。以鄂军都督黎元洪名义发出了一系列电文的迅速发布,加快了各省的响应进度、加剧了清统治集团分化。以都督黎元洪名义《照会各国领事》,迅速送达驻汉口各国领事馆后,使各国了解湖北革命党人的对外政策。各领事馆于10月18日宣布“严守中立”,从而避免了各国对武昌起义的武力干涉。 1911年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清政府发出“剿办”武汉“革党”上谕(全文),陆军大臣荫昌率湖北周边的清军及北洋新军陆续压向武汉。 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义后第四天,清廷下诏起复袁世凯。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派袁世凯的亲信阮忠枢持诏前往洹上劝驾。当晚,洹上经过一场激辩之后,袁世凯决定奉诏出山。15日,致函奕劻复命。16日,拜折谢恩,并致函内阁,提出了八项要求。然后南下督师。袁在拜折复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出之初,自认为尚有控制局势的能力。袁世凯曾多次公开表白自己对解决辛亥危机的方案是实行君主立宪。许给革命党方面的条件也是实行君主立宪,责任内阁。由他本人出任内阁总理。未南下之前,袁世凯就招刘承恩到彰德,筹谋“招抚“革命党,并派亲信蔡廷干随刘承恩到武昌进行议和试探,条件就是君主立宪。奉了袁世凯之命的蔡廷干极力陈说共和政体的政府不适合中国国情。 1911年10月18日起,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展开了10余天的“汉口争夺战”。在汉口争夺战中,起义军虽取得“三战三胜”的刘家庙大捷。然而,由于前线指挥官的渎职,加上围攻汉口的清军兵力日趋加强,终使汉口于11月1日陷于清政府军。正当汉口危急之际,黄兴于10月28日抵达武昌。11月3日,黄兴出任战时总司令,并立即部署汉阳战事。然而,由于起义军“官长不用命”、“军队无教育”、“缺乏机关枪和野炮”等原因,27日,汉阳失陷,黄兴即于当日离汉赴沪。自此起,湖北革命党人转入御守武昌阶段。 最后一位内阁总理、迫使清帝退位的袁世凯1911年11月1日,袁世凯自安阳抵达湖北萧家港,正式出山。同日,奕劻内阁辞职。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军队仍然归其指挥。袁世凯回电须开会选举,否则一纸命令不算。11月8日,资政院开会,正式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3日,清政府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1月9日,袁世凯派赴武昌的“招安使”刘承恩、蔡廷干到达武昌,数日后带回了黄兴代表起义的革命党人以中国拿破仑、华盛顿相期许的信函。黎元洪、汪兆铭都有过类似推举袁世凯为新成立的共和国第一任大总统的表达。 1911年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同日,四川保路同志会宣布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11月11日,攻南京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 四川大汉军第二任正副都督尹昌衡、罗纶1911年11月21、22日,广安、重庆先后成立大汉蜀北军政府和蜀军军政府,川东南57州县宣布响应武昌起义。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的太监张兰德,威吓隆裕太后称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若同意让位,则可有优待条件。 1911年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1月27日,成都无血开城,“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旧八旗驻防城挂牌,同一天,远在资州的端方被起义的第八镇军官刘怡凤等,击杀于资中大东街禹王宫。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挥所部擒获赵尔丰,并在成都皇城坝召开公审大会公审赵尔丰,当众尽斥其罪,并令部下将赵尔丰当场杀于皇城“明远楼”。赵尔丰的首级被挂在长杆上在成都城内游街示众。 1911年12月2日,联军一举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战)。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同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12月6日,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12月12日,14省代表共39人,由武汉、上海齐集南京,决议于12月16日选举临时大总统。公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副之。黄兴坚辞不就,遂又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不及半月,正副帅位忽又倒置,时人讥为儿戏。而黄兴、黎元洪皆不能来南京赴任。12月16日,袁世凯调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良弼禁卫军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里。北京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12月21日,黎元洪接受大元帅名义,并委黄兴代行大元帅职权,黄兴再辞。 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的各省代表1911年12月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