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芬芳_铁头娃 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铁头娃 五 (第4/5页)

0日,孙中山经香港归国,胡汉民、廖仲恺等乘兵舰到港迎接。胡汉民劝孙中山留广东,整训军队,举兵北伐。然后“实力廓清强敌,乃真成南北统一之局”。孙中山坚持前往沪、宁,主持内外大计,说:“我若不至沪宁,则此一切对外大计主持,决非他人所能任”。又说:“今之大患即在无政府”。12月25日,孙中山到上海,受到热烈欢迎。报纸纷传孙携有巨款回国,记者问他:“你这次带多少钱来”孙中山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同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1年12月2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当时关内18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都曾宣布独立,后被袁军控制。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计有候选资格者3人;孙中山、黎元洪、黄兴。17省代表依次投票,孙文得16票,黄兴得1票,选举结果揭晓时,“众呼中华共和万岁三声,是时音乐大作,在场军学各界互相祝贺,喜悦之情,达于极点”。在上海的孙中山得知消息,立即复电南京,表示接受,他说:“光复中华,皆我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军民之力,文孑身归国,毫发无功,竟承选举,何以克当惟念北方未靖,民国初基,宏济艰难,凡我国民,具有责任。诸公不计功能,加文重大之服务,文敢不黾勉从国民之后,当克日赴宁就职,先此敬复。”同日,南北议和代表在上海达成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协议。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2日,清将领姜桂题、冯国璋、张勋、张怀芝、曹锟、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王怀庆、张作霖等十五人电内阁,誓死反对共和,请饬各亲贵大臣将在外国银行所存款项提回,接济军用。同日,京东发生滦州起义。

    1912年1月3日,陆征祥等驻外各使节电请清帝退位。1月10日,清军王怀庆镇压滦州起义。1月12日王公会议,奕劻主依优待条件交出政权,载泽、载洵、善耆及恭亲王溥伟反对,并与良弼、铁良、毓朗等决组宗社党与南方对抗。1月16日,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袁世凯对隆裕太后讲了法国大革命中法国皇室遭遇的屠杀,提出了退位的问题。当天,袁世凯在下朝的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京津同盟会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优待条件。1月22日,隆裕召开御前会议,载泽、溥伟等宗社党成员仍竭力反对共和,他们建议隆裕用宫中金银作犒赏向乱党开战。隆裕并未同意。同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美国不愿干涉内政,不曾参加。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陈情“即此停战两月间,民军筹饷增兵,布满各境,我军皆无后援,力太单弱,加以兼顾数路,势益孤危”,要求“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6人联名电奏,要求立定共和政体。当天,宗社党强硬派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此后,亲贵们或请假,或出走,来上朝者寥寥。当时部分王公跑进了东交民巷,奕劻父子带着财宝和姨太太搬进了天津的外国租界。到2月2日为止,各方请求清帝退位的联名增加到50人。

    清帝退位

    宣告退位时的皇帝溥仪和摄政王载沣1912年2月2日,清廷举行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2月3日,隆裕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优待条件第一部分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全文)。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直至这天早晨,仍有人想阻止退位上谕发布。隆裕对内阁全体说:“我们先办了这事,我再见他们,免得又有耽搁。”于是将逊位诏书盖印发出。

    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并电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中山继续执行。袁世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迁都北京。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该院迁往北京。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外国列强的支持武昌起义之后,在中国有重大利益的外国列强保持了观望态度,并试图从****或武昌政权中寻找到最能符合各方利益的一派来支持。直到此时,各强国才开始陆续承认中华民国。8月,宋教仁牵头组成了当时中国人数最众、规模最大的政党国民党。

    第一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弑身亡,袁世凯被认为是背后策动暗杀者。宋教仁之死激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他的被刺使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之后的建设计划几乎破灭,国民党也一时分裂和没落。

    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但被袁击败。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国会选举,正式当选中华民国总统。袁就职之后,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断绝了一些革命党人分省独立的企图。同时袁积极与列国交涉,保全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但是袁世凯1915年废共和称帝,遭到反对,引发护国战争,旋即宣布取消帝制。中国进入军阀割据的时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孙中山则在广州多次组织护法政府(即“三次革命“),中国出现南北分治局面。

    影响

    废除帝制

    辛亥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辛亥革命的领袖们,则认识到要救国必须革命,要想救亡图存,只能是推翻封建皇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