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长乐老之死1 (第2/2页)
杯,上面还刻着“传国宝万岁杯”六个大字,李嗣源爱不释手,颇为喜欢,于是就拿给冯道显摆。 冯道表情冰冷,道:“此前世有形之宝耳,王者故有无形之宝。” 李嗣源接着问他什么才是帝王的无形之宝。 冯道曰:“仁义者,帝王之宝也。故曰:‘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李嗣源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高度赞扬了冯道的高见,然后礼送他出去。等冯道走远后,李嗣源立刻扭脸问身边人,“他刚才的什么意思?” 李嗣源武将出身,不识字,根本不懂什么“之乎者也矣言哀哉”,就因他没文化,安重诲才特意设置“端明殿学士”,专门负责给他翻译臣子们的奏章,冯道摇头晃脑,一番什么仁义者什么什么也……李嗣源根本听不懂。 等身边人给他翻译成大白话之后,李嗣源才深深地点头,更加敬佩冯道。 5,雅量大度 5.1必遗《兔园策》 “明宗盛世”时,也是知识分子的短暂春,由于政治斗争等诸多原因,李嗣源像武则、唐昭宗一样,大力提拔寒门子弟,培养子门生。比如像冯道这样的,没有背景、没有根基,但品学兼优的“穷二代”开始飞黄腾达。 而这些新心知识分子,基本都有没“进士及第”的学历,这就引起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不满和嫉妒。 比如任赞,就是通过十年寒窗进士及第,在后梁做到了翰林学士,后梁被灭,任赞被“梁臣”的身份挤出核心权力圈。 某次散朝之后,任赞就指着前面的冯道,对身边人道:“冯道要是走得快了,身上一定会掉下一本《兔园策》。”
随行同事们“哈哈”大笑。 据欧阳修记载,《兔园策》是当时的启蒙教材,且多用于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低下的民办学校,“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任赞代表着社会精英阶层、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兔园策》的态度是充满鄙夷的,所谓“士人多贱之”,所以故意以此讥讽没学历的冯道。 这就好比有人认为喝咖啡的就是高雅,吃大蒜就是低俗一样。 冯道听后,主动找到任赞,你们瞧不起《兔园策》,无非是因它在乡野村夫中人手一本,但它里面的内容却并不低俗,它乃是唐太宗之子蒋王李恽召集当时的名儒们集体创作,其中引经据典,堪称一流!所以它是精华,而不是糟粕。我时候确实拿它开蒙,至今仍能背诵,您不能因瞧不起我的出身,就贬低《兔园策》的学术地位。 冯道以理服人,任赞无地自容。 对于这次“兔园策事件”,史书上略存争议,有的是任赞主谋,也有的是别人的这句话,而任赞只是从中附和讥笑。 而这件事到此还没有完,没有把冯道的大度表现出来。几年后,李嗣源病重,上演了“李从荣谋反案”,任赞被列为“秦王党”,被认为是李从荣的党羽,面临严酷的清算。这时候,冯道主动站出来,替任赞情,保住了任赞的一条命。 任赞以《兔园策》当众讥讽冯道,而在任赞落难时,冯道不仅没有挟私报复,反而据理力争,救了任赞一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冯道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不仅仅是其年龄和阅历,他的人性闪耀着熠熠光辉。 5.2以德报怨 任赞毕竟是985、211的名校高材生,老牌儿知识分子,骂人也不带脏字,只用一本《兔园策》讥讽冯道。然而武将们就没那么委婉了,武将们通常会直来直去,口腔体cao,问候冯道祖宗十八代。 冯道出镇同州时,得罪了同州节度副使胡饶,胡饶经常醉醺醺地堵门骂大街,怎么三俗怎么骂,简直不堪入耳。 而冯道每次都和颜悦色地派人把他迎请到屋里,盛宴款待,毫无愠怒之色。几次之后,胡饶满脸羞愧,诚恳地向冯道表示了歉意,从此之后对他敬重有加。 有人问冯道为何不整治他一下。 冯道我犯得着跟他这种人一般见识吗?再了,他为人不善,日后必有报应,我又何必恼怒? 5.3有头驴,叫冯道 后晋时,冯道奉命出使契丹,这个故事随后详细展开。总之,冯道因此背负了“汉jianian”、“卖国贼”的骂名,被中原人千夫所指。 某日,有人牵了一头驴,驴的背上挂着一面大横幅,上面写着“冯道”二字,在首都的大街上招摇过市,还故意在冯道的办公地点——中书省门前来回走了好几圈。 冯道的亲信们急忙跑去告诉冯道。 冯道还是不急不怒,缓缓道:“下同名同姓的人多了,有可能是有人在寻找驴子的主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