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节 (第2/3页)
海领航 林语堂是中国近代史上学贯中西的文学家、哲学家与语言学家,尤其是 在文学创作、语言研究和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评论、 词典、教科书等共计30余部,现今几乎在世界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人们称 他为“亦孔子亦耶稣”的代表人物,毕生以“两脚踏东西之文化, 一心评宇宙之文章”为座右铭。 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龙溪一个传教士的家庭,原名和乐,并于 1925年在语丝杂志上首次用语堂作名发表文章。自幼受西方传统文化的 熏陶和影响,早年求学于厦门寻源书院和上海圣约翰大学,后飘洋过海,留 学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先 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处执教。1936年抗战爆发前夕客 居美国,1966年去台湾,1975年4月在国际笔会维也纳大会上被推选为国际 笔会副会长,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殊荣。1976年3月26日因病在香 港去世,葬于台湾阳明山。 30年代初,林语堂生活在上海。当时,这里是不可一势的洋人的天堂。 他们把崇洋媚外的中国人当作自己的买办和佣人,通过他们或阅读字林西 报、华北日报来获得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林语堂对这种数典忘祖的 中国人羡慕在中国享有特权的洋人,对洋人唯唯诺诺,深以为耻。这时,他 正应美国纽约约翰戴johnday公司约稿,于1934年夏天在庐山牯岭用 英语撰写untryandpeople一书,在1935年出版。中文书名 有中国人和吾国吾民两种译法。 中国人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希望超越国 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 面的认识。获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女士认为该书“是关 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 人的基本精神”,并欣然为该书作序。对这部深刻剖析古老中国的专著,一 向持重的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曾请著名评论家伯民撰写书评。他认 为:“林具有在欧洲、美国等地生活的丰富经历,这使他能够以慧眼全方位 评论西方的文化习俗。他对西方文化有着丰富的认识和了解。他的笔锋温和 幽默。该书是以英文写作、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力作。” 扑面而来的盛誉,使中国人在欧美作家占据的世袭领地上,一举荣 登畅销书排行榜,仅1935年发行后短短的4个月内就创造了印刷发行7版的 奇迹。它在世界各地供不应求,伦敦的威廉海涅曼heinenn 公司在1939年又出版了该书修订本,增加了中日战争之我见一章。该书 后来成为林语堂在西方文坛上的成名作与代表作。 内容梗概 林语堂经过长期痛苦探索、反省与沉思之后,以弘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 化为出发点,用大量翔实的背景材料为依据,对中西方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 比较,以通俗、微妙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人与文化的感受,试图向世 界打开中国这扇古老的大门。正是因为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才使作者坦诚相 见,不惜惹怒与此持异议的作家和同胞,甚至将中国的“麻烦都公之于世”, 而不是为她涂脂抹粉。作者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 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 而写。 经过对南北方人的考证,林语堂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所有伟大王朝的创 业者都来自一个相当狭窄的山区,即陇海铁路周围,包括河南东部、河北南 部、山东西部以及安徽北部。为楚汉争霸中的刘邦与项羽,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宋朝的赵匡胤以及近代史上的袁世凯、冯玉祥、吴佩孚、鹿钟麟等 人,如果我们以陇海铁路的某一点为中心画一个圆圈,那么圈内就是这些封 建帝王的出生地。 对于中国人消极避世的活命态度,林语堂认为这是由于个人权利缺乏有 效的保障,才产生了这种不可忽视的处世态度,正如乌龟培育自己的甲壳一 样。现实社会中“见义不为”的种种现象,不正是由于法律在保持个人权利 的具体执行中发生了某些偏差,才导致人们对参与公共事业“管闲事” 持淡漠的态度吗 关于“家庭与婚姻问题”,作者认为:在家庭里,妇女是统治者,没有 一个现代人会相信莎士比亚所说的:“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他认为中 国妇女不是那种易受压迫的妇女。尽管被剥夺了西方妇女所享受的尊敬与社 会权力,但当她们一旦适应了封建**的家庭生活之后,也就不会计较是否 参加社交聚会,而会认为自己在家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一观点出 发,我们就不难理解: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中国为什么会诞生 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