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演进_第五章重要制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重要制度 (第2/18页)

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称世子;庶子为小宗,周王封其为诸侯,或留在中央为卿大夫。诸侯卿大夫或士,各为本支的大宗,其嫡长子为职禄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再分封。此小宗又为本支的大宗。如此推演无穷。周王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所以称“天子”。这是“君权神授”观念,而自此这种王位世袭制度就逐步完善起来。

    世袭制弊端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皇位继承制原则,因在窄狭的世袭范围内选择接班人,不可能保证皇帝素质的优化与崇高。所选皇帝中幼儿白痴浪子昏庸之徒众多,其祸国殃民定属必然。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多达0余位。

    在皇权大于一切,无所不包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接班人仅凭家族血统关系这一生物因素所选择承继者,不是昏庸腐败之徒,便为年幼愚味无知之子,真正精明强干者寥寥无几。这同皇帝所拥有的权力与其所具备行使这种权力的才能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和差距,这种矛盾与差距,给国家所造成的危害和灾难确系大而无边,不是朝政紊乱,社会动荡,便是祸国殃民不已,直至这个社会覆灭。

    在王位世袭制下,君治则国治,君弱则国强。还有,王位世袭制易导致继位者腐化堕落。在夏商周时期,帝王以“天下为家”“赋敛天下”,“以博我一人之欢乐”,时而惭焉,“久而安焉”。纣王即位,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沉缅于酒色,加强搜括。各代无不因腐化而亡。世袭制下,帝王亲小人,远贤臣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商纣王特别宠爱嬖妲己,惟妲己之言是从,并重用奸臣崇侯恶来费促等,相反,却大肆排斥有识之士。微子启为纣之异母兄,因为多次劝谏纣遭到拒绝而不得不出走。王子比干为纣之叔父,因劝谏而遭到“剖比干,观其心”的大祸。箕子亦为纣之叔父因惧怕纣的迫害,虽装疯避祸,但也未能逃脱纣王的囚禁。凡此种种,使统治阶级内部陷入严重的危机。

    从夏商周看,他们灭亡的原因都在于为王的不贤,而导致这种原因的正是王位世袭制。对此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不难看出,王位世袭制是历史的顽症,只有消除它,才会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清朝以后,王位世袭制的消失,成为历史的必然。

    周武王率领联军与商朝大军决战于牧野,商军临阵倒戈,周军乘胜攻入朝歌,商纣王自焚于鹿台之上,殷商灭亡,周朝建立。周朝建立之初,存在着两大威胁,这两大威胁随时可以导致刚建立的周王朝覆灭。

    周初的严峻局势

    根据当时灭国不绝祀的习俗,周朝分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都故地。当时尽管殷商灭亡,但其残余势力仍然很强大。

    原商朝的盟国奄,薄姑等方国势力奄薄姑等方国控制着东方广大地区,其势力比殷商王朝旧都更强大,他们时刻准备推翻新兴的周王朝。

    对于这两大威胁,周武王采取的办法是派管叔,蔡叔,霍叔率重兵驻扎在殷都周围,以监视武庚的行动,同时他们所封的地方又是周王朝新拓疆土的最前沿,这样又可以起到防备殷东及淮夷攻周的目的。这种策略确保了在周武王时周王朝的稳定。

    两年后,周武王死去,周武王之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少,周公旦为了确保刚刚建立的周王朝的稳定,毅然“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即摄政称王。周公旦此举遭到管叔,蔡叔猜忌,以前为了扼制两股势力,维护周王朝统治的“三监”,此时却率先发难,并联合武庚及淮夷方国叛乱。

    在面临严峻威胁的情况下,周公旦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对内抚平宗室贵族矛盾,防止再从内部出现骚乱。二是对外亲率大军东征。东征历经三年,结果是第一年就制止了叛乱,第二年平定了三监和武庚,第三年灭亡了奄国。东征最终以周王朝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威胁周王朝统治的两大势力遭到了严重打击。

    实行分封制

    虽然周公旦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是国内依然面临着三大问题:一东征的胜利大大加强了周王朝对殷商贵族的控制,但是如何从根本上瓦解殷商贵族的势力?二东征攻克了众多的东国和部落,使周朝的直辖领地急剧扩大,这些扩大的领地该怎么办?三如何防止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威胁周王朝的统治?周公旦认为,要想从根本上瓦解殷商贵族的势力,就必须要尽可能地分散殷商贵族,使他们无法在一起而形成强大的势力。于是开始大规模的分封姬姓贵族和异性贵族为诸侯,并要求他们同时带走一部分的殷商贵族,这样就将殷商贵族分散到天下各地。

    三方法,保江山

    事情似乎很完美,旦却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这些诸侯惟天子之命是从。周公旦同时采用了三种方法,这也是封建制度的基础。

    一实行世卿世禄制度。世卿世禄制度就是指被分封的各级贵族,同时又是王朝的官吏,并且世代承袭官职,分封给各级贵族的土地所耕种的收入,有贵族自己占有,只需要定期上贡即可。这样,由形成了农田制度的基础井田制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