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65章 患难与共同富贵,鸟尽不藏启新章 (第1/2页)
李世民年轻而富有朝气,这是他的优势,可以锐意进取,永不止息。 但同时,年轻也意味着经历和阅历相对浅薄,一人之力,不可能胜过一个团队,好汉也要三个帮。 李世民需要帮手。 在他即位之始,面对百废待兴,复杂多变的局面,李世民自己心中也没有底,他颇有些犹豫地问大臣们说:“今大乱之后,其难治乎?” 魏征是个坚定的乐观派。 他简单而坚定地回复道:“大乱之易治,譬饥人之易食也。” 魏征展望新朝,必然会很快出现大治之世。 “圣哲之治,其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 封德彝是现实主义,他持悲观态度。 因为当时李渊虽然号称太上皇,却占据了太极主殿,而李世民是通过政变上台,各派势力混杂,人心各异。 甚至很多人都结下解不开的血海深仇,很难拧成一股绳,如果互相推诿扯皮,想要治世,那就难上加难。 他不无忧虑地说:“(魏)征书生,好虚论,徒乱国家,不可听。” 但李世民必须迎难而上。 他天才型地唯才是用,对于臣下的过错,既往不究,以身作则,终于消弥裂缝,开创了治世。 这种君臣一体,臣下融洽的关系,就连长孙无忌也视为一大盛事奇事异事。 他曾在丹宵殿的一次近臣宴会之上,不胜感慨说:“(魏)征、(王)珪,昔为仇雠,不谓今日得同此宴。” 仇敌可化为朋友,彼此有隔阂的旧日臣僚,在大环境之下,每个人也都尽心尽职,克己奉公。 大唐国势,蒸蒸日上。 但君臣相处,依然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磨合。 即使后世称为贤相的房玄龄,因为出身于山东,并非关陇集团圈子中人,在李世民手下为臣,依然战战兢兢。 有时被李世民谴责之后,会连续几天至朝堂之上,向李世民诚心请罪。 并且他在李世民成为皇帝的第一个三年,基本上只是奉命行事,而非以天下为己任,当仁不让地成为国之栋梁。 伴君如伴虎,何况是以奇谋秘计送李世民上位的房玄龄,以过往历史而论,能得善终,都是烧了高香。 鸟尽弓藏,过河拆桥,古今同一。 即使房玄龄如此谦谨谨慎,一心奉主,也依然免不了一身sao。 对房玄龄的弹劾来自于权万纪。 权万纪因为自己年末的考评,评分较低,就举报房玄龄和王珪徇私舞弊。 有报必究,有错必举。 李世民想追究他二人可能的过错。 但对于这种核心大臣,没有重罪就去勘核,既损威严,又伤国体,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魏征又一次站了出来进谏说:“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 李世民这才停下了想要问罪的计划。 即使魏征本人,一样面临过“私其亲戚”的指控。 李世民指令温彦博去推究其事,但魏征一身正气,指控被证明是一种污蔑。 但温彦博作为皇帝的代表,总不能说是皇帝污蔑冤枉了重臣。 于是,他说了一句在历史上很有意思的话。 在奏章中,他写道:“(魏)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 这让李世民抓住了一个小把柄。 估计他平时被魏征批评习惯了,并不是很愿意直接面对魏征,他让温彦博代表自己转话说:“自今宜存形迹。” 以示魏征虽然清白,但显然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但魏征一根肠子通到直,对此事不依不饶。 过后某一天,他在朝廷之上面见李世民时,又把这件事情翻出来了。 他挺身抗言说:“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李世民知道自己随意找回的场子,反倒成了一个把柄,只得正色说:“吾已悔之。” 魏征打蛇随棍上,他又讲了一通想做良臣,不想做忠臣的大道理。 李世民来了兴致,赶忙请教何为忠臣,何为良臣。 魏征不慌不忙地说:“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李世民茅塞顿开,表示受教,赶忙赐给魏征五百匹细绢。 他对于魏征显然有心理阴影,总会感觉到黑暗之中,有一双无比锐利的眼睛,在盯着自己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想用放大镜找出自己的缺点,然后说出让自己心惊胆战的话。 李世民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节制和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