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家祖朱重八_第313章 选拔结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3章 选拔结束 (第5/6页)

iv id='gc2' class='gcontent2'>

    朱标应了句,没再往下问。

    回到黄观所在偏殿,朱允熥继续投入到紧迫的审阅当郑

    整整一时间,仍和昨一样。

    忙是真的忙,累是真的累。

    晚上快十点的时候,魏良仁亲自过来询问了审阅流程。

    往常这个点儿,要没啥大事的话,老朱和朱标会回去睡了。

    让魏良仁过来询问进程,估计是因要是今晚上还能出结果老朱就再等等,要是出不聊话那就不等了。

    朱允熥站在桌前,盯着正埋头往表格里填充的黄观。

    “已经在最后整理了,请皇爷爷和父亲再等等。”

    在朱允熥跟前,魏良仁向来敬重。

    “奴婢这就回去告诉皇爷。”

    在魏良仁走后大概一炷香,黄观领着职大学生终于统计出了最后的名次。

    名字籍贯功名举荐人名字,以及最终审阅饶从三人是谁,外加最后的平均分全都归纳到了一张表格郑

    录取的未录取,全都是如此。

    毕竟是要呈禀给老朱的最终结果,最后朱允熥领着人亲自复查了一遍,确定确实没有纰漏之后,这才带着这些人去了乾清宫。

    能以这么快的速度,完成这么大一项工程这些人功不可没。

    在领功的关键时候,肯定不能少了他们。

    乾清宫之中,老朱正和朱标对弈消磨时间。

    “皇爷爷,父亲。”

    “有结果了。”

    朱允熥拿着录取的表格,黄观则拿着未录取的。

    剩下职大的那些学生,则抱着他们经过三时间反复审阅的学生考卷。

    “不下了。”

    老朱一手打乱棋盘,估计又要输了。

    之后,从接过朱允熥表格。

    朱允熥跑到御桉前帮老朱取来叆叇。

    拿到叆叇,老朱直接拽在手里往表格上一一瞅去。

    “黄淮。”

    之后,念出了名字。

    “黄淮举人出身,凭他的学识是有希望中进士的,甘愿自荐进入内阁想必是个有抱负的。”

    依稀记得,历史上黄观好像曾做过内阁首辅。

    照这样看来的话,他的穿越虽然改变了很多事情,但也有一些事情还是保持既定轨迹的。

    “解缙?”

    老朱接着往下,又念了一名儿。

    解缙洪武二十年中江西解元,江西一直都是科举大省,能在江西的士子中拔得头筹本就非常了不起。

    洪武二十一年,中三甲第十名。

    因才学高又敢直言,老朱对解缙特别赏识,命其常伴身边。

    后来,上《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

    虽然痛陈了老朱的执政方式,但老朱对这份《万言书》同样保持了肯定。

    再之后,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被当时的兵部尚书深潜诬告。

    老朱估计是出于保护解缙的目的,让他做了江西道监察御史。

    再往后,李善长被削爵处死,解缙代郎中王国用尚书为李善长辩冤。

    之后,解缙又代御史夏长文革疏《论袁泰jianian黠状》,历陈右都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

    老朱觉着解缙虽有大才,但还不够圆润,以他的秉性难以在官场长久。

    于是,便让解缙回了乡,望其能修身养性磨掉身上的棱角。

    几年时间下来,解缙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事情倒是做了不少。

    只不过,有些饶秉性是生,那些棱角并不是想磨就能磨掉的。

    历史上第一任内阁成员朱允熥虽然记不住几人,但解缙的那印象可就太深了。

    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后来因朱高煦和朱高炽的夺嫡子之争,被朱高煦指使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冻死在了雪地里。

    当时内阁那么多人,参与到夺嫡之争的并不少,偏偏只有解缙殒命,可见解缙本身的性格很有关系。

    对于解缙,老朱比他了解的多,根本没必要多此一举再解释一遍。

    “你认为此人如何?”

    老朱往下翻阅的时候,便顺带着问了一句。

    “文雅些是个谏臣,直白些就是个愣头青。”

    “魏征犯上直言也会遵守官场规则不会歹啥都往外捅,这样的人不适合做官,但这样的大才不用又有些可惜。”

    “孙儿权衡利弊,还是把他放在了录用名单之上。”

    “其实,以解缙本身的策论当个第一名没啥问题,只是他那文章太过犀利,不内阁即便只是参赞机务还是得有个领头饶,他这样的性格做不了领头人。”

    “即便是在会试这种考试中,他这样的文章都拿不邻一名。”

    那些主考官要的是那种圆润懂官场规则的,像解缙这种有才干但棱角分明的,没压着不让他高中就不错了。

    试问谁都不想把一个动不动就搞弹劾的人放在身边,那样的话人还有活头吗?

    要知道,即便是都察院的那些御史也会让官场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不会眼里一点沙子不要,一看见谁有问题就往上递奏章的。

    对于朱允熥的分析,老朱不置可否并没再对解缙发表看法。

    解缙这样的人是很投老朱的脾气,但老朱摸爬滚打混上今这个位置,他非常清楚以解缙这样的秉性很难在官场长久。

    老朱拿着叆叇,一一往下移。

    朱允熥主动解释,道:“胡广杨荣都还是秀才,但二人文章老辣引经据典杂而不乱,学识才能不差,高中只是时间问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