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家祖朱重八_第315章 谶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5章 谶语 (第5/6页)

下排行老三,殿下会亡于殿下之手,另一个则是,那个三是指大明会三世而亡。”

    不管哪种,他都逃不过了?

    方成洋知道罗毅主动回答这个是为了帮他挡刀,他自然不能抢着回答后面的。

    等了片刻,见罗毅没有往下的意思,这才又道:“石碑刚一挖出来,在场的胥吏便封锁了消息,把这个事情上报了上去。”

    “锦衣卫接到消息不超过半个时辰,之后便开始全城封锁,但还没等锦衣卫开始行动,有关石碑的流言便谣言四起了。”

    “为了控制流言传播,锦衣卫抓了一大批人,只是传播的越来越快,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了。”

    在这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除非有人故意传播不然不可能传的这么快。

    他才从职大回来不久,他刚回来的时候可还啥事都没呢。

    这才多长时间,咋可能连带发现石碑到满城风雨呢。

    “人为扩散?”

    方成洋摇头的,回道:“传的人太多了,很难找到源头了,只能初步怀疑是人为扩散。”

    碰到这个事情,除非找到源头,不然真没办法解释。

    就目前传的那两种流言,你是假的但事情都还没发生谁信?

    “锦衣卫加大弹压力度,河道的石碑即刻销毁。”

    老朱浑身散发着不快,但至少没有乱了分寸。

    要不是老朱,朱允熥还真不知道咋办了。

    “喏!”

    方成洋拱手回应。

    “罗毅,把你的人撒出去,着重调查这个流言的源头,一经发现立马按住。”

    “咱就不信,还能翻了。”

    “敢咒大明,咱扒了他皮。”

    老朱的火气喷涌而出,罗毅拱手领命离开。

    这石碑的作用,不亚于兴兵叛乱。

    现在只是针对朱允熥,若任由其发展下去,少不了又得出个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下反来。

    更何况,朱允熥现在是太孙,即便只是针对朱允熥,那也会动摇朝纲。

    不管是谁,绝不能姑息。

    在方成洋和罗毅都走了后,朱允熥找了把凳子大喇喇往下一坐。

    受伤中带着些颓然,道:“孙儿没干过啥坏事啊,为啥老是都冲孙儿来啊?”

    朱允熥他是没干过啥坏事,但他做的那些事情很多都触动到某些饶利益了。

    身处他这位置,哪能真的一帆风顺。

    这也是老朱早早立了朱标当太子,加之朱标在众兄弟中威望足够高,不然朱允熥遇到的麻烦远比这多的多。

    “这就受不住了?”

    老朱浑身的暴躁之气,一股邪火直冲朱允熥而来。

    “你要承受不住了,那就趁早把位置让出来,别站着茅坑不拉屎。”

    笑话。

    不过点水花罢了,根本不是个事。

    朱允熥振臂高呼,牛气哄哄道:“孙儿喜欢挑战,让暴风雨来的更勐烈些吧。”

    瞧着朱允熥戏精上身,老朱身上的愠怒少了很多,朱标更是露出了笑。

    “皇爷爷。”

    “父亲。”

    “喝茶。”

    朱允熥主动上前给老朱和朱标分别倒了杯,最后才轮到了自己。

    只要老朱和朱标绝对信任,区区谶语而已,还真算不了个啥。

    “铁弦进京上任,孙儿刚去了兵部一趟,在他身上确有一股刚硬正气,当着孙的面也能不卑不亢,没有丝毫谄媚讨好。”

    对铁弦,老朱褒奖有嘉。

    朱允熥顺着老朱的褒奖,谈了些对铁弦的第一印象。

    “秉性是不错,难的是从一而终。”

    老朱端着茶杯,微微沉吟着。

    大明立国近三十年时间,六部衙门每部尚书换过三十人都不夸张,每年换好几个是常态。

    反正在老朱手底下当官,从来都是铁打的朝廷流水的百官。

    只很少有人能正常升迁,然后正常致仕退休的。

    之后的几,朱允熥仍如往常那样,每按时参加早朝,然后出宫去职大,等晚上宫门快落锁的时候回宫跟着老朱对内阁处理好的奏章批红。

    至于外面关乎于他的那种传言愈演愈烈,罗毅和方成洋谁都没敢懈怠,连日来领着锦衣卫一直在街头奔走。

    每抓上一批流言即将平息时,很快又会如雨后野草似再次重新滋生。

    很显然,是有人故意cao纵。

    但抓了这么多人,源头就像是缠绕在一起的乱线头,始终难以找到源头。

    反倒是因锦衣卫活动频繁抓的人太多影响到百姓的正常生活,引得民怨有些沸腾了。

    “咱养着你们,是让你们替咱解决问题的,不是让你们和咱禀报无果的。”

    老朱正为这事儿烦闷着,罗毅和方成洋把无果的消息报上去结果可想而知。

    两人被老朱骂了个狗血淋头,耷拉着脑袋谁都不敢多言语。

    “父皇。”

    朱标出言喊了声,挥手打发出去罗毅和方成洋,把他们从漩涡解救了出来。

    “背后散播流言者目的怕就在于此,百姓不满民怨沸腾或许正是他所想看到的结果,不如先把锦衣卫撤回来。”

    “既然一时半会理不清那不如先停一段时间,以不变应万变或许才是解决这个事情的最好办办法。”

    有时候不回应或许才是最好的回应。

    时间能澹忘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渐渐澹忘这些事情,朝廷这么大张旗鼓的抓人只会帮助人们加深流言的记忆。

    cao纵这事的人明显是摸准流言传播的规律了,锦衣卫若再像眉头苍蝇似的乱抓人,还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