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5章 谶语 (第6/6页)
能被cao纵之人牵着鼻子走。 “孙儿赞成父亲所言,只要朝廷不受影响,流言再咋样只能是流言。” “他又没大明明就亡,等到孙儿这儿时啥流言都早就已经被时间抚平了。” 现在的他手腕或许还不够,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这些。 跟着老朱和朱标再磨炼上若干年,不是区区流言而已,就是历史上崇祯面临的那种局面,他都有足够的信心处置了。 这流言本就是针对朱允熥的,朱允熥都有处置的信心,加之朱标也在相劝,就在老朱快有些松动时。 魏良仁跑了进来,道:“皇爷,二皇孙编了几册《百科全书》呈禀。” 一听这,不仅朱允熥警惕,就连老朱和朱标也皱起了眉。 现在所有的流言都集中在朱允熥身上,沉寂这么多年的朱允炆突然跳出来,这不得不让人心生怀疑。 “呈上来。” 愣了下,老朱应与。 不管咋,总得见见。 片刻后,侯在门外的内伺抱着几册图书进门。 朱允熥跟着朱标上前,大致翻阅了朱允炆的《百科全书》。 书中把多个行业的一些稀缺书籍整理到了一块,为多行业的匠人提供了学习范本。 这不就和朱允熥的职大一样吗? 好长时间之前,朱允炆就向老朱请旨,有些治学上的学问想找些士子请教。 老朱征求朱标意见,朱标想着朱允炆在这段时间表现不错,出于父子间的情义便答应了朱允炆所请。 最后,老朱下旨解了朱允炆的幽禁,除了不准离开凤阳其他行动自由。 之后,朱允炆只找了些士子写文论道,没踏出过府门一步。 观察了一段时间,见朱允炆真没其他意思,老朱对他的关注点也就渐渐降低了。 从一一报,到三一报,最后变成了一个月一报。 这书虽只是整理了各科中本就有的一些典藏,但也绝非一个月时间所能办到。 况且,朱允炆若真在做这么大工程,哪怕不到一个月也会有人把消息报上来。 老朱这儿之所以一直没收到消息,十之八九就是这书压根就不是朱允炆所整理的,不过就是借了个他的名头呈交而已。 朱允炆要是没其他心思的话,何必要拿这么一个虚名。 不仅是偏偏还是类似于朱允熥的职大,而且还是在这个关于朱允熥流言满飞的敏感时刻。 “你这儿子还是没安心啊。” 老朱扔掉手中的书叹了一声。 朱标跟随老朱之后放下,眉头紧皱的都快夹死一个苍蝇。 朱允炆要是安安生生的做学问,将来等时机成熟了或许还让他外出就藩,荣华富贵一辈子衣食无忧。 偏偏就是不安分。 毕竟是父子,朱允炆这种心思不灭,朱标还真有些头疼。 想不到他那些兄弟们还没怎么着呢,他儿子之间就先兄弟不和了。 “皇爷,凤阳那儿连同《百科全书》,还送来了二皇孙的的信。” 老朱见到《百科全书》本就非常不忿了,对朱允炆的这封信更是兴趣欠缺。 最后,还是朱标接过。 看过信,朱标脸色更不好了。 “他刊印了三百册,打算免费分发于凤阳百姓,询问父皇是否要在京城同样施校” 朱允熥知道老朱和朱标没人希望看到他和朱允炆兄弟阋墙,在他掌握绝对优胜的先机时,他并不想对朱允炆出手。 听了朱标复述朱允炆所言之后,朱允熥卖力忍着才终没有嗤笑出声。 这么长时间了,还是一贯的假仁假义。 这《百科全书》主要是针对于各行各业匠饶,可这些饶技术不过都是父辈师父手把 手的传承,绝大部分的人都不识字,把这些书放下去是给人看的吗? 那些匠人派不上用场,朱允炆在那些读书人眼里倒是混了好名声。 “施行个屁。” “那些匠人普遍不识字,把书发下去干啥用的?” “你这儿子长脑子吗?” 跟着朱允炆,朱标都挨骂了。 “咱就知道这流言不简单。” “咱还没死呢,就敢在咱眼皮子底下兴风作浪,给咱大力往下调查,咱倒要瞧瞧是咱的刀硬还是他们脖子硬。” 就老朱这脾气,岂会轻易妥协。 之前在朱标的劝之下,老朱本已经快要松口了,有了朱允炆这事儿老朱心中的火儿一下又被顶了起来。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 就老朱目前这状态,根本不是能劝的了。 丢下这句话,老朱气呼呼就走。 “你们父子把奏章批红了。” 自从内阁组建之后,老朱工作并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但还从没有奏章还没批红就走的呢。 “喏。” 对老朱的吩咐,朱标和朱允熥只能应。 以前那么多奏章都批过,现在不过只是区区批个红相对还是很轻松的。 在老朱走了之后,朱标着手与奏章批红,对于朱允炆的事情只字不提。 朱标不话,朱允熥就更不了。 他和朱允炆本就是直接竞争者,他话的多了反而容易犯忌讳。 时间静静流逝,朱允熥静静跟着朱允熥批阅。 一直到奏章批的差不多时,朱标这才起身站起,招呼道:“剩下的一会儿再批,随孤到院子里走走,你也正好歇歇。” 一听这就知道朱标是有话。 朱允熥也不拒绝,直接应道:“听父亲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