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2章 又被算计了 (第2/4页)
容易保存外,还太容易失窃了。” “儿子想是否把这些重新印刷之后再供读书人传阅,另外有一些热门书籍还可多印一些,毕竟读书人那么多等一个读完再供一个去读,那得等到猴年马月。” “若真是想从中学得东西,那就应以里面的内容为主,没必要非得去传阅真迹吧?” 泱泱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有记载却流传不下来的典籍,这无不都是人人把之当成私有物,不愿被别人所看到。 之前已经丢失的没办法,朱允熥不想现在存有的这些等若干年过去之后也都消失不见了。 虫吃鼠咬是其次,即便是有他的穿越,他也很难保证等五六百年发展到他所存的那个时代,一场战火都不会发生。 但,知识要传常 这些孤本原着也都是瑰宝,他也不会为了文化的传承把这些东西毁于一旦的。 “你考虑的有理。” “孤看既然是下第一藏书馆,不仅要仅仅只聚孔家的藏书。 凡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可备辑为一书,供下读书人阅览。” 《永乐大典》? 听了朱标所言,朱允熥眼前一亮。 这书若真能编到《永乐大典》的规模,将会给文化史上留下一巨大的宝库。 历史上,《永乐大典》编纂人数最高峰时达到了2.16万人,国库收入四千余万,光是花在修书上的就有一千余万。 可惜修成之后只束之高阁,没有复印让下读书人传阅。 自正统十年开始,宫禁中接连失火,明末《永乐大典》正本彻底失踪。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有人怀疑《永乐大典》收藏于万历皇帝的定陵。 因此,永陵成了明十三陵墓包括老朱的明孝陵朱标的明东陵唯一一座被挖聊明陵。 墓中多少珍贵陪葬品毁于一旦不,就连万历和其两个皇后的骸骨也被浇上汽油焚烧。 至于,所留副本于雍正年间被收于翰林院。 到乾隆年间,只剩了2422卷,剩下千余卷不知所踪。 到了光绪二十六年,翁同和入翰林院查点,仅存八百余册。 剩下的去了哪儿不言而喻。 再到后来,国家仅存有二百余册,还有数百册留于外面。 耗资巨大,价值非凡的一部旷世奇书没能千古流传,把其存在的意义发扬到最大限度实在有些可惜。 “这书若能修成必是一部旷世巨着。” 对朱标的意见,朱允熥举双手赞成。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以为修套书是吃饭那么简单的,你们父子想咋修咋修去,反正咱没钱。” 碰到钱财问题,老朱连朱标的面子都不给了。 “抠门!” 朱允熥鼓鼓囊囊吐吐槽。 “你啥?” 老朱瞪眼反问。 “皇爷爷,这部巨作若能修成的话,彰显的也是皇爷爷的文治啊,您要不就答应了父亲吧?” 老朱是否不重要,朱允熥赶紧改口。 “是你爹想修?” “咱看是你想的吧?” “你想吗?” 老朱戳破朱允熥,又抬头问朱标。 “儿子...不想” 朱标含湖其辞的,没明确回应老朱,但却也没有支持朱允熥。 有这么当爹的吗? 他可是为他话的。 “听见了吧?” “你爹不想。” 老朱瞥了眼朱允熥,一脸的得意之色。 “那就是孙儿自己想的。” 对朱标了又不认的行为,朱允熥满肚子的怨气。 “而且,孙儿一定能修成。” 临了了,还不忘过过嘴瘾。 最后,又半阴半阳道:“那整理孔家的藏书,皇爷爷可否派个人过去,要是皇爷爷没人可派的话,那孙儿就自己过去了。” 以他的学识整理那些藏书虽有些吃力,但只要肯下苦功还是不愁完成不聊。 “兔崽子,咋和咱话呢?” “屁股又痒了是吧?” 老朱一脚踹去,直接粉碎了朱允熥的阴阳怪气。 朱允熥弯腰揣摩腿上被老朱踹到的地方,回头楚楚可怜地盯着老朱。 他们父子合起伙来欺负他,他连句抱怨的话都不得了? “孙儿不会话。” “反正皇爷爷是君是祖,孙儿是臣是孙的,皇爷爷要想揍孙儿,孙儿还能不吗?” 朱允熥梗着脖子,是不打算妥协了。 “兔崽子。” “要反是吧?” “你既想挨揍,咱就成全你。” “咱棍呢?” 老朱吵吵把火的,起身就要找家伙。 “父皇,父皇...” 眼看老朱就要动手,朱标赶紧拦了下来。 “你这子,脾气还挺大。” “书是要修,但不是现在,电业所有你的富明实业支撑着大头,但朝廷仍需多少出资,另外还有*的全民种植,包括后面的军卒的待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