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93) (第3/4页)
有西夏末年、元初重画的《炽盛光佛图》和《黄道十二宫星象图》,题材为莫高窟壁画中所仅见。[2] 莫高窟第0003窟主室西壁 洞窟分期与编号 2003年,在重新修订莫高窟各家编号对照表时,将未入敦煌研究所编号的漏编的现存30余个窟龛进行了补编窟号。至此,莫高窟南北二区洞窟编号总计为767个(其中南区519个,北区248个)。 九层楼 第96窟窟外木构建筑之俗称。唐代称北大像。俗称大佛殿。代表窟之一。敦煌石窟之第一大窟,建于初唐。洞窟直通崖顶,高40米,窟外有九层木构建筑,高45米。窟内徒壁无画,依崖塑敦煌石窟中最大塑像(高33米)的弥勒佛像。高度仅次于四川乐山石刻大佛(71米)和四川荣县石刻大佛(36米余)。在泥塑造像中,其高度则为全国之冠。 据P.3720《莫高窟记》,此窟及像由禅师灵隐及居士阴祖等于武周延载二年(延载无二年,应为证圣元年,695)建造。大像就崖镌刻石胎,外敷草麻泥,然后造形上彩像身倚崖善跏坐,双腿下垂,脚踏覆莲,衣僧祗支及土红袈裟,仪容端庄。五代后,因地震毁,同窟壁画亦毁于此时。现存者为后代重修。由于原作石胎尚存,故原像的身材比例和基本姿态仍得以保持。1928年重修窟前木构建筑时,曾粧銮大佛,彩绘僧祗支及土红袈裟,并在袈裟垂裾边沿绘清式云龙纹,非佛非俗。现存大佛双手,为敦煌研究院于1986年重修。证圣元年武则天加“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尊号,洛阳造弥勒大像,此风随之靡及全国,敦煌地区弥勒信仰亦随之更盛,北大像即建于此时。窟外木构建筑共九层(俗称“九层楼”)。[8] 阁楼依崖就窟而起,下八层为五间六柱大型两角窟檐,檐角上翘,有线脊,下垂风铎(俗称铁马)。第一层正对本窟巨型窟门,第四层和第七层各对洞窟明窗。第九层为八角顶,上竖3米高宝瓶,窟、像即以此顶相覆,三者共融一体。据P.2762《张淮深勋德记》及《宋乾德四年重修北大像记》、1936年《重修千佛洞九层楼碑记》(此碑已毁,仅存录文)记载,武周初建大佛时,楼为四层。晚唐乾符年间(874—879),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重建,改四层为五层。宋乾德四年(966)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托西大王曹元忠及其妻凉国夫人浔阳翟氏避暑莫高窟,将下两层糟朽梁、柱拆换重建(上三层仍保存原建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敦煌商民戴奉钰集资重修,改五层为七层。1928年,刘骥德等合莫高窟住持喇嘛易昌恕等重建,改七层为九层,于1935年建成,即今之“九层楼”。[8] 《敦煌九层楼》常书鸿1952102.3×61.5cm 三层楼 一名吴僧统窟,晚唐称吴和尚窟。代表窟之一。建于大中五年至咸通八年(851—867)之间。窟主吴和尚即晚唐河西都僧统洪。覆斗顶中心佛坛型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北段底层。其上为第365窟(七佛堂),顶层为第366窟,三窟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即三层楼。 此上下三层洞窟似为吴和尚独力开凿的系列窟。主室为莫高窟面积最大之洞窟。室内马蹄形中心佛坛上,存清代改修之宋塑九身,坛西沿背屏直接窟顶,绘唐及宋画。四壁壁画为重层,表层为西夏时所绘绿底千佛,色调单一,形象如出一模,缺乏生气。1981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整修此窟壁画时,曾发现底层晚唐壁画,该画色彩鲜丽如新,线条清晰,似为某种经变净土说法图中的水榭雕栏,以此可窥未变色的晚唐画之一斑。窟顶为西夏浮塑贴金的团凤四龙藻井,四披为贴金棋格团花图案。甬道两壁绘西夏说法图及供养菩萨,南壁中部嵌清代《重修千佛洞三层楼功德碑记》木碑一方,北壁中部为藏经洞窟门。前室无画。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因此三层楼也是为数不多的窟中窟。[8] 三层楼 藏经洞 莫高窟第17窟,即藏经洞,亦称“鸣沙石室”“敦煌石室”,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原为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的禅窟,洪逝世后,其下属僧徒或吴姓本家改禅窟为影堂。此窟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顶,地面至窟顶高3米,北壁前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端坐一身泥塑坐像,为洪高僧像。北壁画二菩提树,枝叶相接,以示洪在菩提树下坐禅。菩提树东侧画一比丘尼,双手捧持对凤团扇;西侧画一近事女,一手持巾,一手执杖。西壁嵌有大中五年洪告身碑一通。窟内因发现数以万计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的古代佛经写本、社会文书、绢画、刺绣、法器等文物,故而俗称“藏经洞”。[8]
莫高窟17窟(藏经洞) 清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一说二十五年)五月,道士王圆箓清扫第16窟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甬道北壁有一小窟,据《重修千佛洞三层楼功德碑记》记载:庚子孟夏,新开洞窟偏北,复掘得复洞,内藏释典充宇,铜佛盈座,“见者惊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太清宫大方丈道会司王师法真墓志》)。但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出土文物流散至世界各地,其中文献一般估计在5万件以上,文献种类在5000-6000种之间,90%左右是佛教文书,非佛教文书不足10%,包括官府文书、四部书、宗教典籍、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启蒙读物等;写本文字除汉文外,还有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突厥文、龟兹文等。此外,还有若干铜佛、法器、幡、幢、绢纸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