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第1/4页)
“人往往难以真正平等看人,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不平等的思维总是常态。 “我从前也容易认为那些混乱的、没有确定目标的人在精神层面是不够深刻的,他们的精神一点也不崇高,甚至不纯粹。可是后来我发现自己在无意识地评判别人的精神,那背离了我想要的平等。” “每个人都会混乱,无非是混乱的程度有所不同。有些时候当事人也许并不认为自己混乱,那也许只是因为我站在我认知的出发点上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 “一个人的精神是否纯粹,一个人的思维是否深刻,和这个人的追求是否崇高无关。” 林睦认真地听着,问出了自己的问题:“可是阶级就是存在,拥有伟大灵魂的人就是会被歌颂,没有人会特意关注一个无名之辈,没有人会歌颂一个精神不崇高的人。” 陈俞年答道:“无论是财富,还是名望,这些都是世俗意义上对人的一种评判。一个人在不同的时代会拥有完全不同的物质收获,回顾历史,总有许多思维超前的人成为世俗眼光里的失败者。” “因为物质层面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他们的精神也是失败的,所以我不认为物质可以界定一个人精神的高低,众生在最深层的层面上应该是平等的,对人来说,一个人最深层的东西就是他们的灵魂了。” “一个人对自身精神的修行,只是为了让这个人更好的平衡自我,就像一张水墨画,画家总是要制造冲突,规划各种各样的走势,可无论布置了多少玄妙,每一张画在整体上都是平衡的。”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那些水墨画的外观都不一样不是吗?就像人一样,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人只需要达到平衡,不需要逼迫自己进入一种既定的状态,不需要让自己必须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就像全世界有那么多的哲学家,每个哲学家都有不同的认知出发点,可每个哲学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信徒。你能说这是因为从全人类的宏观角度看全人类都在混乱吗?” “那是因为人类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这个人的性格,喜好,认知的出发点。人类需要不同认知出发点的哲学。” “人很难界定什么样的性格是成熟的,一个人也许在童年的时候沉默寡言,但在成年的时候,他也许会变成一个圆滑的人。可是同样也有童年活泼成年后惜字如金的人,在他心里许多社交是无用的,他也没有那么高的情感需求。” “也许有的人在小的时候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木讷,长大了以后才慢慢能理解各种各样的的情感,拥有更丰富的情绪,当然也有人觉得不悲不喜才是一种成长。 “人甚至难以界定到底情绪丰富是自由,还是没有情绪是自由。但在每个人心里决定这一问题答案的一定是那个人的认知,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对大部分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应该要分领域看待。” “同样是悲伤,认知决定一个人的悲伤到底是为亲情还是为友情。” “甚至决定一个正在面临改变的人是因为被迫放下执念难过,还是因为习惯改变不习惯而难过。” “在人类还处于石器时代的时候人甚至不太会区分亲情爱情与友情。” “所以心里学需要不断的进步,因为人的认知在不断的深入,随着一个人认知的深入,人的情感也越来越明晰。” “人们会用打开新的认知角度这句话来评价一个诗人,人类精神的发展本就是在不断深化认知。” 林睦迷茫的看着陈俞年:“照这样看,我觉得一切都在运动,包括人心,在绝对的运动下,甚至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人性没有真理。” “是的,人性没有真理。” 林睦的眼底透出了无力:“我突然觉得人性是个很虚无的东西。” “这样看来,人的精神似乎没有意义。” 陈俞年笑了一下,然后继续讲了下去:“精神本来就和物质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要将适用于物质的词汇用来定义精神,没有一个人的灵魂可以用一段话准确的描述。” “从精神层面来说,那些精神上的体验就是精神的真实,那些体验就是精神的意义。” “就像人从来不能完全依靠文字在最深层的精神层面真正理解一个人。一对脑部连体的双胞胎可以共享他们眼部的神经,看到对方眼中的世界。可是他们两个依然拥有不同的性格,他们需要在商量之后平分使用身体的时间。” “即使人们的大脑连在一起,人们依然不能依靠这种桥梁心意相通。但当两个人拥有相似的认知出发点时,人们便可以进行精神上的互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当一个人站在你的面前时,那个人到底能不能真正理解你的意思,你完全可以凭借感觉解答这个问题。人的词汇与整个世界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人们只能凭借语言辅助理解对方,真正起作用的依然是每个人的深层认知。” “所以一个人无论表达能力强到什么地步,他都不能让所有人理解他。” “精神互通的感觉往往是不能用文字描述其中奥妙的,还有众多的感觉也是不能被文字描述的。人要学着体会那种感觉,抛却一切为物质制定的词汇,跨越词汇直接体验。” “词汇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形容物质不是吗” “人应该不断的认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