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 三十六章 垂老别 (第2/3页)
跪地: ”若非宋公青眼,龄石哪有今天!龄石今生唯宋公马首是瞻,绝没有二话!“ 刘裕示意朱龄石归座: ”都是自己人,别来那么多礼数。我就是羡慕你年轻,还能好好蹦跶些年。我是眼看着不行了。以前听老辈人说贪财怕死瞌睡少,总是觉得好笑,这世上的觉总是睡不够,哪还有睡不着的说法。这说着说着。我现在就睡不着了,每晚三个时辰都睡不足,而且梦多,老是梦见北府兵那些死去的老人。“ 朱龄石赶紧安慰,说宋公你就是太忙了。蜀汉诸葛武侯食少事烦,总归不是养生之道。为天下苍生计。宋公要善加珍摄。 刘裕说人这个东西就是奇怪,年轻时牙口好,肠胃好,腿脚好,鸡*巴好。就是缺美食美女,也见不到多少美景。所以就拼了命地干,指望着富贵了这些就都有了。好容易富贵了,却是牙软了,肠胃不爱动弹了,腿脚酸了,放个美女在眼前,鸡*巴也不听调遣。石头啊。你说我们这折腾到头,图了个啥呀! 朱龄石正想安慰刘裕几句,使女端着一盘菜上来。还没到桌前,已经是香气扑鼻。刘裕举着筷子,满脸开花: ”来来来,石头,尝尝我最爱吃的蒸鳜鱼,用了紫芽姜和京口醋。很解馋的。“ 朱龄石夹起一片鱼,小心地用舌头寻找鱼刺。结果没有找到,后来发现这块rou里根本没有刺。再一看盘子里的鱼。才注意到根本就没有骨头。抬头看刘裕,刘裕也是惊喜之余有点诧异: ”好些天没有吃,厨子换做法了。“ 叫人过来一问,说厨子的确是前几天学了剔骨鱼,这样宋公吃... 起来就不必担心鱼刺扎嗓子了。 朱龄石连声夸赞厨子有心,却发现刘裕的眼神渐渐暗淡下来,猛地意识到”骨rou分离“让刘裕想到了远在关中的刘义真。赶紧放下筷子,再也不去碰那尾鱼。 刘裕呆了一阵,缓缓地说石头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找你来吗? 说着从袖筒里摸出关中来的奏报递过去。 朱龄石一目十行地看完,已经明白刘裕今天召见自己的用意,不等刘裕张口,立刻跪在地上: ”宋公若需要龄石前往关中,请即刻示下,我这就起身!“ 刘裕先是满意地点点头,而后示意朱龄石就坐: ”石头如此慷慨,甚慰我心。不过关中形势,已非去年你我北伐时可比,现在长安以外的郡县纷纷投降大夏,长安孤悬敌境,怕是很难维持。我马上奏报朝廷,任命你为都督关中诸军事、右将军、雍州刺史,代义真镇守长安,那里所有军马将吏都听你节制,你可以专权赏罚,先斩后奏。你到了以后,让犬子立刻出发,叫他务必轻装,不要带任何坛坛罐罐,也不要为辎重所累,只管全速南归。过了潼关以后,才可以慢慢走。“ 朱龄石盘点了一下长安诸将,皱起眉头: ”义真不能单骑回江东,关中诸将,谁护送他回来?“ 刘裕说关中将领,全部留给你用,一个都不回来,我会专门派你的老部下、辅国将军蒯恩去关中,跟义真一起回来。 两人都陷入沉思。许久,刘裕起身走到朱龄石身边,按着他的肩膀,声音很低沉: ”石头啊,这次不是宋公命令你,是一个父亲求你。我当初思虑不周,让义真留守长安去管那一群桀骜不驯的宿将,结果接连发生内讧。我担心再拖延下去,我要白发人送黑发人,长安三军也死无葬身之地!倘如此,刘寄奴内有愧于祖宗,外无颜见江东父老啊。” 朱龄石要离席跪下,却被刘裕一只手死死按住,虽然后者已经五十五岁,三十九岁的朱龄石却动弹不得。 ”名义上你是我的部下,但这些年我视你和超石,如同我的两个儿子。求你替我换回儿子,挽救关中!” 说完竟然扑通一声跪在朱龄石面前要磕头。朱龄石魂飞魄散,赶紧用尽全身力气把刘裕拉起来,连连说宋公何必如此,末将刀山火海去得,千刀万剐去得。 拜别刘裕后,朱龄石即刻交接右司马事务,预备明日一早启辰。忙到太阳偏西,府中一切安排妥当,骑马回家去。老父亲前些年去世,母亲还在。老人家刚刚过了六十二岁大寿。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吃菜喜欢吃脆的,不喜欢厨子把好端端的青菜烧烂了。 朱龄石到家时,老太太已经吃完晚餐。正靠在一张榻上,听身边的小丫头读志怪故事,隔着窗户纸,能听到老太太的笑声。朱龄石忙碌了一整天,满心都是北上长安的事情,此时听到母亲的笑声。突然意识到这一去可能再也无法回到母亲膝下,眼泪顿时涌了出来。在门外站了片刻,用袖子擦干眼泪,这才推门进去。老太太一看大石头回来了,马上叫使女去给他端一碗藕汤来。朱龄石随手拿起使女手里的志怪故事。接着给母亲读起来。老太太听了听,笑了: ”到底还是我的石头读得好,那小姑娘读书少,有时候断句都不对。这书字小,我又看不清楚,只好一边听一边猜。“ 朱龄石也笑了,说这个要怪儿子。得空的时候,儿子用给你手抄一本大字的。母亲自己看,也可以点拨使女,倒也是一桩功德。 朱龄石朱超石兄弟。是北府兵中顶尖的书家,大字学二王,小楷学钟繇,出手的公文函件,上峰下级往往私藏。此刻想到这些年给公家写了那么多,还没有给母亲抄过一本书。而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