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校注_第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节 (第3/3页)


    〔六〕蓄斋文集卷五。

    〔七〕见佚文宫室篇,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说井田之义同。

    〔八〕详本书应劭风俗通义序引传曰。

    〔九〕刘知几史通自序。

    〔一0〕容斋五笔卷六。

    〔一一〕晚学集卷五书风俗通义后。

    〔一二〕高丽郑麟趾高丽史卷第十宣宗:“辛未八年六月丙午,李资义等还自宋,奏云:帝闻我国书籍多好本,命馆伴书所求书目录授之,乃曰:虽有卷第不足者,亦须传写附来。百篇尚书、风俗通义三十卷、计然十五卷。”案:高丽宣宗八年,当宋哲宗元佑六年,所求书目录,共一百二十八种。

    〔一三〕苏魏公文集卷六十六。

    〔一四〕校雠通义补郑六之三。

    〔一五〕如佚文声音篇及祀典篇所列诸条。

    〔一六〕如十反篇聘士彭城姜肱条、声音篇琴条及筝条,俱有脱文,详见各条校注。

    〔一七〕今所见计有:殿本附录,朱筠,钱大昕,张澍,顾櫰三,姚东升北京图书馆藏原稿本,王仁俊,陈汉章等,其它如臧庸、徐友兰,亦略有补。

    〔一八〕意林引“案秦昭王太后始临朝也,牧守长不宜数易云云”,拾补分为两条;续汉书五行志注引“中平中,京师歌董逃,董卓以董逃之歌,主为己发,大禁绝之,死者千数。灵帝之末,礼坏乐崩,赏罚失中云云”,拾补分为两条;陈汉章姓氏篇校补则不知“伯成”即“阳成”之误,而分为二,说详佚文。

    〔一九〕御览九0一引“灵帝于西园宫中驾四白驴云云”,及“凡人相骂曰死驴云云”,本为二条,拾补合为一条。

    〔二0〕拾补据御览引“左回天、徐转日、具独坐、唐应声云云”,不列入服妖篇中,其它如此者甚众,不悉具。

    〔二一〕拾补引“光武中兴以来,五曹诏书,题乡亭壁云云”条,重出。

    〔二二〕御览引“五月五日,集五色缯,辟兵,余问服君云云”,此裴玄新语文,御览误引,诸家本从之,误甚。又猗觉寮杂记引“许自然”条,此唐人也,朱翌误引。今皆驳正。

    〔二三〕吕氏春秋谕大篇:“解在乎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杜赫说周昭文君以安天下云云。”高诱注:“说见务大篇。”

    〔二四〕宋嘉定十三年庚辰,东海丁黼刊本,每半页九行,行十七字。存卷之四至卷之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丁黼,宋史卷四百五十四有传,魏了翁鹤山大全集卷三十六答丁大监黼,卷三十七与丁制副黼,甲午。

    〔二五〕元大德丁未,李果序刊本,每半页十行,行十六字。有“朱筠”、“朱筠之印”、“大兴朱氏竹君藏书之印”、“朱锡庚印”、“逸休堂藏书印”、“绍廉经眼”等藏书印,今归寒斋。

    〔二六〕简称明仿元本。

    〔二七〕古今逸史,明吴琯刊本,此本为四卷,简称吴本。

    〔二八〕两京遗编,明胡维新辑,万历十年刊本,简称两京本。

    〔二九〕汉魏丛书,明何允中辑,万历二十年刊本,简称何本。

    〔三0〕汉魏丛书,明程荣辑,万历二十年刊本,简称程本。

    〔三一〕格致丛书,明胡文焕辑,万历三十一年胡氏文会堂刊本,简称胡本。

    〔三二〕秘书九种,明钟惺评辑,万历中金阊拥万堂刊本,简称钟评本。

    〔三三〕明天启丙寅六年郎壁金堂策槛刊本,简称郎本。

    〔三四〕秘书廿一种,清汪士汉辑,康熙七年据古今逸史版重编印本,简称汪本。

    〔三五〕增订汉魏丛书,清王谟辑,干隆五十六年金溪王氏刻本,简称王本。

    〔三六〕龙溪精舍丛书,清郑国勋辑刻本,简称郑本。

    〔三七〕百家类纂,明沈津纂辑,隆庆元年刊本,简称类纂。

    〔三八〕百子类函,明叶向高选订,万历壬子四十年刊本,简称类函。

    〔三九〕诸子汇函,明归有光辑,万历中刻本,简称汇函。

    〔四0〕诸子合雅,明万历中刻本,简称合雅。

    〔四一〕古文奇赏,明万历中刻本,简称奇赏。

    〔四二〕诸子拔萃,明李云翔评选,天启七年秣陵唐氏刻朱墨套印本,简称拔萃。

    〔四三〕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明叶绍泰辑,崇祯十五年刊本,简称别解。

    风俗通义序〔一〕

    汉太山〔二〕太守应劭〔三〕撰〔四〕

    王利器校注

    昔仲尼没而微言阙,七十子丧而大义乖〔五〕。重遭战国,约从连横〔六〕,好恶殊心〔七〕,真伪纷争〔八〕:故春秋分为五〔九〕;诗分为四〔一0〕;易有数家之传〔一一〕;并以诸子百家之言〔一二〕,纷然殽乱〔一三〕,莫知所从。

    〔一〕朱藏元本作“大德新刊校正风俗通义序”。

    〔二〕“太山”,当作“泰山”,后汉书应劭传亦作“太山”,此范晔避祖讳改;何本、郎本、钟本作“泰山”。

    〔三〕何本、郎本、钟本“应劭”上有“南顿”二字。应劭,范书有传。劭之字,范书作仲远,李贤注:“谢承书、应氏谱并云字仲远,续汉书文士传作仲援,汉官仪又作仲瑗,未知孰是。”惠栋后汉书补注曰:“刘宽碑阴有故吏南顿应劭仲瑗,洪适云:汉官仪作瑗。官仪既劭所着,又此碑可据,则知远、援皆非也。”器案:文心雕龙议对篇:“仲瑗博古而铨贯以叙。”水经河水注东阿县下引应仲瑗,正作瑗,亦其证。郎本正文大题下署名亦作“汉南顿应劭仲瑗着”。今案:古人名字率以音近字代之,惟昔然矣,如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之南宫括、论语作南宫适,曾蒧、论语作曾点,公伯缭、论语作公伯寮,皆其比也。应氏字仲远,则其名当作卲,卲字从卩,子结反,高也。名卲字仲远,义正相应。俗书卲、劭二字多混,晋人陈卲,晋书本传作陈卲,隋书经籍志作陈劭;传见三国志魏书之刘劭,官至散骑常侍,晋书刑法志作散骑常侍刘卲,亦其比也。

    〔四〕“撰”字,朱藏元本、吴本、两京本、胡本、汪本无。何本移此十字于序文末。按本传云:“又删定律令,为汉仪,建安元年乃奏之,献帝善之。二年,诏拜劭为袁绍军谋校尉。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着汉官礼仪故事,录为状人纪,又论当时行事,着中汉辑序,撰风俗通,凡所着述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