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第3/3页)
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穆王后得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传说相同。但韩非子五蠹篇、淮南子说山篇、说苑指武篇、楚辞七谏皆以为伐徐者楚文王,而淮南子人间篇又以为楚庄王,盖所闻异辞也。 〔五〕“去”原作“生”,拾补据史记校改,今从之。案赵世家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带;是叔带去造父已七世矣。“子”字疑,或“叔带”上为“奄父子”或“奄父生”三字。 〔六〕史记扁鹊传文。日本古钞本、三条本及赵世家、论衡纪妖篇俱重“扁鹊”二字,当据补。 〔七〕“七日而寤”,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上作“五日不寤”。 〔八〕公孙支,字子桑。子舆即子车。庄子大宗师有“子舆与子桑友”之说。 〔九〕“也”,程本、郑本作“者”,未可据,史记、论衡俱作“ 也”。 〔一0〕梁玉绳曰:“五世当是三世,盖晋献公、惠公、怀公也。” 〔一一〕赵世家作“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扁鹊传同。器案:男女无别,即下文所谓“襄公从yin”是也。 〔一二〕此用扁鹊传文,赵世家作“秦谶于是出矣”。封禅书:“秦缪公立,病卧五日不寤,寤乃言:梦见上帝,上帝命缪公平晋乱。史书而记藏之府。”汉书郊祀志同。文选西京赋:“昔者,大帝悦秦缪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帝有醉焉,乃为金策,锡用此土,而翦诸鹑首。”李善注:“虞喜志林曰:喭曰:天帝醉,秦暴金误陨石坠。谓秦缪公梦天帝奏钧天广乐,已有此喭。列仙传赞:秦缪公受金策,祚世之业。”御览十三、八七二、九二二引尚书中候:“维天降纪,秦伯出狩,至于咸阳;天震大雷,有火流下,化为白雀,衔箓丹书,集于公车,曰:秦伯霸也。”言穆公之霸,与此言秦策事同。习学记言谓:“此医师之语,不足信也。” 〔一三〕“而襄公之败秦师于殽”,拾补云:“之字衍。”器案:史记、论衡俱无“之”字。 〔一四〕器案:通鉴一注:“春秋以来,大夫之家臣谓大夫曰主。”寻左传宣公二年:“锄麑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谓赵盾也。昭公五年:“晏子谓子罕:能用善人,民之主也。”皆谓大夫曰主。其后,诸侯之大夫有化家为国者,亦相沿称主或主君,盖所以别于周室封建之诸侯耳。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齐侯使高张唁公称主君,杜预注云:“比公于大夫。”史记鲁世家:“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自谓主君。”集解引服虔曰:“大夫称主,比公于大夫,故称主君。”战国策魏策:“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鲁君曰: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史记甘茂传:“乐羊拔中山,魏文示之谤书。乐羊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吕氏春秋爱士篇:“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治要及册府元龟七三二引高诱注俱云:“大夫称主君。”晋语载乐氏之臣辛俞曰:“三世仕家,君之;再世以下,主之。”然则魏、赵、韩三家盖以大夫而为诸侯,故称主君。左传载齐侯唁鲁昭公之辞,子家子以为“齐卑君矣”即指斥鲁君为主君耳。在等级制度严明时代,此种称谓,极有分寸,故当时慎之如此。
〔一五〕“病必间”下,拾补据史记补“间必”二字。器案:论衡亦有“间必”二字。又案论语子罕篇:“病间。”注:“少差曰间。”礼记文王世子篇:“旬有二日乃间。”注:“间犹瘳也。”疏云:“ 病重时,病常在身,无少间空隙;病今既损,其间有空隙,故云间。” 〔一六〕史记、论衡“乐”上有“甚”字。 〔一七〕拾补曰:“于字衍。”器案列子周穆王篇:“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说与此异。 〔一八〕“帝令我射之”,原无“帝令我”三字,拾补据史记校补。器案:论衡纪妖、奇怪二篇亦有此三字,与下文当道者说合,今据补。 〔一九〕谓笥中之策,皆有副贰之本也。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臧诸宗庙,副在有司。”师古曰:“副,贰也。其列侯功籍,已臧于宗庙,副贰之本,又在有司。” 〔二0〕拾补据史记校作“帝属我翟犬”。器案论衡纪妖篇同。 〔二一〕“七”原作“十”,拾补据史记校改作“七”。器案正义云:“谓晋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静公为七世。”今据改正。论衡纪妖篇亦误为“十世”。 〔二二〕赵世家此下尚有“今余思虞舜之勋,适余将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二十一字,论衡纪妖篇亦有,扁鹊传无文,此从扁鹊传也。 〔二三〕“而”下,史记、论衡纪妖篇并有“书”字。 〔二四〕史记、论衡纪妖篇并重“简子”二字。 〔二五〕“人”字,论衡奇怪篇作“鬼”,下同。 〔二六〕器案左传成公二年:“辟女子。”杜注:“使辟君也。”又五年:“伯宗辟重,曰辟传。”孟子离娄下:“行辟人可也。”赵注:“辟除人,使卑辟尊也。”吕氏春秋举难篇:“辟任车。”义并同。周礼大司寇:“使其属。”郑注:“故书作避。杜子春云: 避当为辟。玄谓:,止行也。”又乡士:“大祭祀、大丧纪、大军旅、大宾客,则各掌其乡之禁令,帅其属夹道而跸。三公若有邦事,则为前驱而辟;其丧纪亦如之。”据此诸义,则辟读为跸或,谓已来者挥之去,将来者止之行也。 〔二七〕原作“从者将刃”,拾补据史记校作“从者怒,将刃之”。案论衡纪妖篇作“从者将拘之”,今参校补“之”字。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