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女当嫁_107齐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07齐心 (第1/2页)

    虽然很想探究自己的身世之谜,可在没有找到锦娘口中的二爷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郁小闲觉得栾氏的到来至少能帮着自己适应北方的生活。现在生活中体验的北方韵味远不及真正的草原土著来的真实,栾氏老太太虽说是汉人,可从小在蒙古草原边上长大,死去的前夫也是一个蒙古汉子。她骨子里的那股草原儿女的血性,是郁小闲血液里同样有的。因为这个缘故,栾氏和郁小闲的关系很快就好的像真正的母女了。

    栾氏一直在农村过着自力更生的日子,她对食物和资源的利用本领比郁小闲还要厉害,创造力也胜过精打细算的梅张氏。郁小闲山田上的红薯和豆子在十月中旬全部收获完了,在山上开始有溪水结冰的时候,泥沼里的芋头也全部收获完毕。一共得了四万二千斤红薯,没有加工和抵掉每天食用的也有一万九千斤,栾氏发挥了她的岁月积累,把红薯煮熟去皮之后,掺上榨油剩下的豆粕,加工豆腐留下的豆渣,还有一些豌豆粉,面粉,做成了一种口感不错的杂粮饽饽,邓家村那边干活的人都喜欢吃。梅张氏一看就跟着学了样子,把做事的人早饭和干粮全部变成了杂粮饽饽。

    在九月底的时候,郁小闲又在南陵-县那边的村子里招募了一百多个农民,农妇,分成两部分,一些留在山神市场对面盖客栈和锦娘的女子会所,其余的人都送到了邓家村那边整理土地,所有一切都必须在腊月之前完成。等腊月一到,郁小闲的精力就要放在买卖上了。每年的春节前,就是商家赚钱的最好机会,郁小闲雇佣了二三百号人,这些人赚了工钱,自然要消费,这笔买卖。郁小闲不想错过。

    有了栾氏的饽饽做法,一边还继续加工红薯粉丝,供应近五百人的伙食,加上宣城金家酒楼的日常采购。郁小闲的红薯除了留种,就能在一个月内消化完,连地窖都不用挖了。收获的万斤芋头则被妥善收藏了,这些留到明年秋天都可以,芋头就是比红薯耐储藏,很多农家度过青黄不接的时候都靠芋头救命。

    栾氏是个闲不住的人,郁小闲也不跟她客气。在南陵-县给她买了四只羊,两头黄牛饲养。栾氏搬到了邓家村那边,和生活习惯相近的北方人生活在一起,在林子里养牛牧羊,日子过得很开心。那些从北方来的逃荒者知道东家的娘和他们有同样的遭遇,打心眼里尊重信任栾氏,不少人都把自己的真本事拿了出来。郁小闲收集的鸡毛鸭毛等禽类中的粗毛都被栾氏等人掺上麻和火绒织成了厚毡,山里寒冷。有了这种特殊的毡子,得风湿的机会都少了。

    郁小闲看见栾氏她们这些北方女子弄出了这么实用的东西,立刻告诉了南方这边的女工。这样立刻就让一直手巧的南方媳妇们不干了,很快她们就用硬质的鸡毛做出了防水的斗笠和雨帘,这还是郁小闲给出的建议。一时间东家和雇主之间都乐于开发新奇的东西。

    郁小闲自己试验了好几次,做出了保温效果不错的暖瓶和暖壶,暖盒。其实原理也很简单,不过是用陶器和陶器之间套木头和黄金虫丝绒的下脚料,然后再包上竹子编织的套子,放在新棉絮做的暖窠里。如此笨重的东西能保证一天以后,guntang的新开水还有八九十度的高温,冬天送吃喝能用。做回笼汤水也能用,等到夏天做些冰食也用的上。因为这样的东西对陶器的质量,相关的辅料,还有制作人的手艺都有很高的要求,郁小闲也不能制作出很多来,只是和李四子。徐香草两人一起做出了六七件,这样的好东西给了一件给锦娘,剩余的就留在家里使用,天冷的时候用来送吃喝。

    天已经很冷了,郁小闲不喜欢盖厚重的被子,历次积攒的黄金虫的茧就发挥了作用,王顺子的媳妇安排人把近二百斤的黄金虫茧都烫了,得到了很多金色的丝绵。好的丝绒留下来行线固定,分别做了四斤,五斤,六斤的被子,还有些小孩的夹袄,枕头,下脚料就成了做保温物品的填充物。僧多粥少,这些黄金虫的丝绵除了供应黄家正经的主子,最后就是梅张氏夫妻和王大奎各自得了一床被子。

    黄金虫的丝绵真是暖和,郁小闲在立冬的时候盖上了五斤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