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_爱恨交集《寻儿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爱恨交集《寻儿记》 (第1/2页)

    包括京剧在内的所有戏曲中,改编最多、版本也最多的,就我所掌握的资料看,是《寻儿记》。你从它用过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三进士》《八珍汤》《寻儿记》,几乎所有的剧种都上演过,说的也都是同一个故事: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山西平阳书生张文达一家逃难途中,张文达被官府拉丁抓走,妻子孙淑林又与两个儿子走失。后孙淑林路遇长子朱砂贯,遂携其寄宿客栈,因其病重无钱医治,又交不起店租,故剪发至长街变卖,不想返回已不见儿子,只得流落他乡,到处访夫寻儿。

    十八年后,孙淑林卖身入知府常天保家中为奴,因做八珍汤不合常天保口味遭责打,又误收通判周子卿寿礼被常妻痛殴。孙淑林往周府退礼时,被周妻问出身世隐情,原来周子卿正是次子孔凤缨,而常天保就是长子朱砂贯。周子卿到常府认母,常天保怕失体面,拒不认母。二人争执至督察院,谁知督察正是其父张文达!周子卿及孙淑林将事情原委述说一遍,张文达痛责常天保,常妻羞惭无地自容,一家终得团圆。

    故事就这么个故事,但剧名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京剧《三进士》,突出的是一门三进士对儒学的不同态度。孔子、朱熹在明清时期都是儒家的代表,所以张文达的儿子并不姓张,而分别姓朱和姓孔,剧作者要他们代表整个儒士阶层。朱熹好讲超于一切事物的“常”理,所以朱砂贯被“常”家收为义子;孔子好尊“周”礼,所以孔凤缨被“周”家收为义子。在这个儒士家庭的内部纠纷中,常天保(朱砂贯)无疑是被批判者,而周子卿(孔凤缨)又无疑是受褒掖者,显示了剧作者尊孔抑朱的立场。

    《三进士》的情节与《八珍汤》和《寻儿记》稍有不同,即张文达与孙淑林夫妻离散,不是因为战乱,而是借贷同乡富户常、周二家盘缠,进京赶考,张文达多次落第,久困京华十余年。其间常、周二家上门讨债,孙氏无钱还债,常家、周家遂抢去二子,抵还债务。适逢大旱,孙淑林孤苦无依,上京寻夫,病困洛阳,为还所欠饭店的五两银子,才卖身常家为奴的。

    《寻儿记》从故事情节的设置上,更加合情合理一些,故各地方戏多演该剧,而少演《三进士》。《寻儿记》的主题强调了爱和孝,如孙淑林所唱:“天地间只有儿女不孝顺,父母哪有杀儿的心。”该剧乃一老旦戏,孙淑林当然就是该剧所谓的一号人物。其核心唱段,我感觉有两段,一是她与二儿媳周妻的那段对唱:

    孙:十八年前遭兵乱,一家人失散各分西东。

    周妻:你丈夫做何生意你可知晓?

    孙:被官府抓走后未卜吉凶。

    周妻:你身边可有儿和女?

    孙:老身我所生二子俱都有名。长子名叫朱砂贯,次子名唤孔凤缨。长子生在丁巳年,四月初四巳时生。次子出生岁在戌戊,戌戊年五月端午午时生。

    周妻:同胞因何不同姓?

    孙:朱砂贯、孔凤缨乃是乳名。

    周妻:老妈妈你可知两兄弟现在何处?

    孙:失散后十八年音信未通。我寻儿吃尽了千般苦,谁知困在了洛阳城。为了找到亲生子,我卖身为奴在常府中。只知道常府抢走朱砂贯,孔凤缨的下落至今不明。

    二是周妻将此事告知丈夫周子卿之后,夫妻二人至常府索母;常天保因利禄所惑,拒不认母,反诬胞弟认奴为母;弟兄争吵不休,扭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