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人 校园日记_《劝学》在课前已成定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劝学》在课前已成定局 (第1/2页)

    《劝学》在课前已成定局

    ----课改反思之备课篇

    就拿我前不久讲的《劝学》为例来谈谈我在课前准备的一点心得,还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指正!

    1、备学生。

    学生是知识的最终接纳者,如果疏忽了这个环节,我们的课堂一定缺少落实。这“落实”二字实在是有些解释。那“落”字中包含的是你所要给学生们传递的各种知识以及你的各种计划和设想,那“实”字才是学生真正掌握的内容。千万不要出现我们在课堂上“落”得很多,可是学生接受的“实”少得可怜,这样周而复始下去,只能形成恶性的循环。把这个环节重视了,我们才知道学生上课睡觉或是不认真听讲不配合教师等想象的出现,自己实在脱离不了的干系。每次写教案前我都要想几个问题:其一:知识传递方面。我要告诉学生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学生们必须当堂就掌握的,那些是作为发散学生们思维的?其二:我所面对学生的现状。我到咱们学校来上的第一节课就是为了摸底,因为我知道,如果第一节课同学们对我不产生兴趣或是不能很好了解学生,那以后的教学工作也仅限于僵死般地完成任务罢了。于是我便设计了好几各层级学生的教案,这样才会让我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要清楚地知道我的学生分成几个梯度,这个班的班风如何,多少学生是死认真,多少学生很灵活,还有多少学生不喜欢语文或是行为习惯不好,不爱动笔等等。知道这些我便会有一个巧妙的折中,知道日后在教案里将以哪些知识为重点,哪些内容可以省略,哪些内容可以根本不讲,还有哪些内容要多次重复等等。十四班有四十五名左右很认真的学生,有十名左右反应特别敏捷,还有两个同学缺少活力,剩下的学生属于爱学却又不能很好地沉下心来。于是对十四班的学生可以少些调侃,多些实质性的训练。十五班的学生有三十名左右比较认真的学生,有三五个学生上课状态不佳,还有十五名左右学生反应快,剩下的二十多位同学比较好动,上课之前很难安静下来。于是我便知道上课时要多一些智慧性的调侃,回避一些容易扯皮耽误时间的讨论,同时还要把握住基础的传授,考试前要多利用三五节课给他们补充知识,这样才能跟十四班学生拉齐。

    荀子的《劝学》虽然没有板起面孔直接说教,但多少有些令学生们厌烦。他们可能更喜欢看升天气球的飘逸,喜欢听低空掠过的飞机发出特殊的响声,喜欢谈论他们心怀中的某位明星或是某一个特殊的事件。为了避免学习的枯燥和学生们对课本知识先天性的排斥,我就要从他们可能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于是我把讲解《劝学》的结构分成三部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们怎样学习,我们怎样领会荀子的智慧。尤其重要的是第一点,因为它是抓住人心的关键。在这快节奏的今天,一部电影一本小说一次演讲一首歌曲如果不能在开场白处抓住听者的内心那必败无疑。于是我便要从讨论开始,以孟子的“唯求放心而已”来正式开场。

    2、备自己。

    说心里话,我更喜欢备自己。反思也罢,想象也罢,我就是喜欢捉摸自己。我觉得“捉摸自己”是上天赋予我们人类的特殊本领,如果丢弃了,那将会是件很痛惜的事。我会想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哪些与我的经历有关,我跟作者的性格有无相通之处,自己在此次课堂中重点展示什么长处,从哪作为突破口,在哪里收尾会让学生们感到意犹未尽,如何避免自身的劣势等等。发挥强项容易做成事,在错误估计自己的情况下做事一定痛苦不堪。

    于是就要仔细查阅有关荀子的资料,确定哪些内容必须让同学们当堂重复,哪些内容可以按照讲评书的形式展开,还有哪些内容可以只字不提。

    我要找我跟荀子的契合处。我发现荀子很会诱导人,他在《劝学》一文主旨体现之前总是要给读者讲大量的例子,再加上优美生动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才会使读者乐于倾听乐于接受;乐于践行。于是我便在经历中找寻这样的范例,利用自己一贯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他们感受这种说教的轻松和愉快,让同学们在我谈论自己或是他人的切身经历时感受荀子的教育魅力。

    这是一件很难做的事。因为人物的性格都是多面的,我们所面对的文字虽然是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