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在课前已成定局 (第2/2页)
死的,可是当年作者在写这些字字珠玑般的文字时又是鲜活的,语文课的玄妙之处就在于让书本上的作者以及他所阐发的思想得以不同程度的复活。这便要求我们好好审视自己,了解自己,不断地扪心自问:我跟他有多少差距,怎样减少这种差距? 实际上备自己的同时也是在备作者,要尽可能了解作者当时书写时的神韵,要有孔子学习弹琴的探寻功力。 3、备其他: 备季节:春季的万物复苏我是否可以纳入我的课堂?夏日的骄阳可否进入我的言谈?那一枚枚普通的落叶能不能是我的课堂充满诗中的萧瑟和人生思考的深邃?冬时的雪花也可能会让我敏感的神经为之一颤,这样让同学们只需透过窗户便可以领会文章的底蕴岂不是更妙?! 备节假日:寒食节的故事我是否可以穿插在人物介绍中?七夕节的温情是否可以跟眼前课文的格调趋于一致?中西方不同的节日是否可以在作文讲解中自如穿插,让孩子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那端午节春节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可以为我所用的翘起所学知识的支点呢? 备现实生活:当今的凡世跟所讲节的内容是否有相关的共性,今天早晨刚发生的某件事情是不是也可以纳入我们的讲解之中?李刚父子的构架在古代可否找到原型?课前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个新闻,听到的一句议论还有自己想到的某一个观点是否也可以应用在课堂之中呢等等。 这样一想,似乎什么都可以为我所用了。 于是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厌学,跟古时候的孩子们一样,要不然哪来的《劝学》?我又了解到荀子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的背后珍藏着传承几千年的师者的风范,我更惊喜地发现文章中很多的句式我们今天还在使用,原来我们今天见到祖师爷了。我还猜想荀子写文章是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神韵,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也有一些忧伤,语句看起来轻松至极,可是他的心头并不轻松。也许他是在一个深秋雨打窗棂时的有感而发,也许是上完一节课后发现睡到一片后的反思等等。
在这些的基础上我才开始备教案。 4、备教案。 准备教案是我们的一项常规工作,这项工作有时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令人感到烦琐和累赘。于是备教案慢慢变成了写教案,最后甚至变成了抄教案。自己手中拿的教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有时并不一致,这便把教案当成了摆设。如果一旦疏忽了这个环节,这课前的准备便显得单薄无力了。其实,这是很重要的一环,“烂笔头”三个看似代表着重复和愚笨的方法在备课中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年轻老师因此可以避免在课堂上不出差错,中年或老年教师为了能从中得到更深刻的思想启迪。我一直很喜欢“回味无穷”这四个字,总好像已经看到了在不同班级上课时的具体场景。在哪里藏一个典故,因为这时候学生们的注意力可能不够集中;在哪里说它一个与文章相关的笑话,可以让孩子们猛然惊醒;在哪里提问哪一个同学,因为他真的需要这方面问题的提问等等。 教案要有很好的结构,同时还要把时间估计好,更主要的是不面面俱到,因为在追求面面俱到的背后是面面不到! 我会把自己所想好的内容全部呈现在纸上,随着书写和思考再添加一些令自己得意的内容,每当此时我都会感到兴奋异常。 比如这“劝”的背后是否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几千年来有多少风流人物是“劝” 出来的?我们是否尊重了人的天性?这跟他的“性恶论”有多少牵连?我们如何改变目前教育的现状,怎样的生活才属于幸福等等。这样一路想来写来便越发兴奋,自己也开始渐渐深刻了。 这样的四层备课之后我便可以想到上课时的情景,什么地方可以让同学们感到轻松,什么时候适时地提问,提问哪位同学更合适?估计谁会回答?他的思路是什么?我需要怎样做答?什么时候又会引导学生们进入思考?思考多长时间为宜?课堂上有什么养的训练?估计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学生们会出现失误等等。 阶段性的反思难免存在幼稚可笑之处,还请各位大方之家指教! 2011/3/28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