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国教育的曙光 (第1/3页)
中国教育的曙光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不论是尧、禹禅让制中对继任者长时间观察和培养,还是孔圣人以一位平和的长者身份与众弟子席地而坐畅谈人生大道的彼此熏染,亦或是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蓄”和*在总结本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倡导的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理论,这些一以贯之的培养人才整体发展的智慧链条成为中华民族昂扬向前一路凯歌的最朴素而又最壮丽的底蕴。 除过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也在本民族历史懵懂的发展时期借鉴过中华民族优良的培养人才的传统,比如美国学者威廉.R.英吉曾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对事实的追求,而是对价值的探讨。我想,这“价值”的内涵说到底还是对人性的尊重,因为我们都懂得一个浅显的道理:人人生而不同,人人生而有为! 中国的高考一直延续着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度,可是这一路行来大漫长历史却为这“取士”制度形成了一道道壁垒,沉重的历史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因为我们发现,在我们紧锣密鼓抱着虔敬的心态来培养“接班人”时,真正的人才却越来越少,那些对社会,对团队,对家庭,对自己负责人的人才在我们辛苦的“培养”下渐渐隐身,难寻踪迹了。 可是那些被我们成为蛮夷或是不开化的其他国家却是人才辈出,正在引领整个世界科技文化的方向! 于是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不得不进行大胆的改革,不得不改变目前的尴尬现状,所以便有了这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对策报告。 一:养心 美国政治家肯尼迪说一个受了不良教育影响的孩童等于走失了方向。这话说得很掷地有声,表达出了一位铁肩担大道的一个有良知的人真实心声! 那么我们便由这句话生发开去,来谈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进行真正的人才培养吧。 这是个庞大至极的理论课题,实在不亚于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尚处于皮毛阶段,单单就这“人”变成“才”就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中间环节的博大精深和不可逾越。 这中间的环节便是我们所说的教育。 这“教育”多少被我们一笔带过,我们更重视这教育的过程,却往往忘记了“教育”这两个字中所包含的庄重而又充满温情的内涵。 “教”字实在妙极。它要求一个人首先要具有“孝”的特质,于是便为我们引伸出了一个看起来脱离学校最后又直接影响未来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我们高喊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如今,人们可能更容易对眼前的实惠的感兴趣,可问题恰恰在于人们在不断追逐“物质”的时候渐渐污秽了纯净的身心,忘记了最终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慰的却是我们各自的“精神”! 古人总是比我们们走得快走得高远,他们认为一个孩子只有在具备了“孝”的基础上才能谈到所谓的“文”,也就是知识的积累与完善。 我们似乎总喜欢通过断章取义来寻找更适合自己、更适合一个国家或是民族发展的理论基础,结果经过漫长的实践之后才发现我们的一念之差不但贻误了自己也把国家的教育引向了死胡同。 比如说吧,我们可能更喜欢“修齐治平”这样令人振奋的人生不同阶段的登攀,于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尽可能快地驶向成才的快车道,结果一旦到了自设的终点才会发现自己的行进方向过于盲目,行进的速度过快,因为在他们眼前呈现出来的不是什么理想中的神仙府第,只剩下一片断垣残壁了。 孔子的原话是“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看,我们把多么重要的四个对日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四个字落掉了。 “诚心和正意”不正是我们所需积累的对后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真正成才的根基么! 话再说回来,上文所说到的“孝”字不也正是对这四个字最好的诠释么,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一关键点我们才可能进行我们的知识传递。 下来我们再说这个“育”字。这“育”不也就是“化”的境界,不也就是“润物细无声”“如坐春风”的境界么? 我们现在提出的所谓“寓教于乐”其实并不新鲜,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课堂里已经出现了这样令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场景了。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