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万古流_第一章 第五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第五节 (第2/3页)

证缺钱”为借口,将我等拒之门外,否则若予异地安置,今日则也难免皮开rou绽……真个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乃尔!世人观之,便有聪慧智者留下遗言,死后骨灰撒入江河湖海,以免岁月峥嵘过往,再烦他人掘墓鞭尸,不如先行了断,也算作两得其便,各不相谋耳。闲言碎语当休矣,且该回头看那俩学生哥如何瓜分到手的洋坟。

    东区南端有段坍塌了两米多宽的墙根,这成了进出蕃仔墓地的唯一路口。在它南边五、六十米的地方,有条用细砂土夯实的百米跑道。每天清晨和下午的课外活动课,总会见到三三两两的同学奔跑其间。许仲坤短跑的成绩接近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被选为校田径队的主力队员,每周二、五的早读时间要进行晨练,这时他正在和高三(2)班的侨生倪汉杰进行告别赛。为方便他的进出,东区的三十来个洋鬼子就划归许仲坤管辖。

    而绕过东区坟间曲径,穿越被林懋慎和许仲坤戏称为柏林墙(德语:Berliner。Mauer)的野蔷薇灌木丛,便进入西区的墓地。这儿远离断墙出口,寂静中透出些许的阴森,但避开人群当是读书的好去处。林懋慎正打算从今天起,在自个儿的领地上,用三周的早读时间,把高中三册俄语课本附后的《Алфавитный。словарь》,即依字母排序字典列出的两千来个单词,逐字过个遍。这样算起来每天要记上百多字,50分钟的早读时间,20秒就得套牢一个词。好在其中的六、七成经常用到,尤其带有政治倾向的单词,譬如вождь(领袖)、секретарь(书记)、большевик布尔什维克、ячейка(支部)、класс(阶级,教室、年级)、правда(真理)、идея(思想)、бороться(斗争)、империалист(帝国主义者)、капиталист(资本家)、помешик(地主)、эксплуатация(剥削)等等、等等,更不用提只有两个音节的бог(上帝;神),就连由22个字母组成的антиимп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ий(反帝国主义的),也能倒“写”如流。容易记住的还有字意相通的单词,如человек(人)、человечество(人类)、человечий(人所固有的),这三字有共同的词干:челове,记住了它,“三人”便可铭记于心。

    这样七除八扣,也只剩下三、五百个单词得按许仲坤自行检测的标准,做到逐字正确地默写出来。不过另有少许仅在某篇课文里出现过一次的僻字,比如单音节的щи([名词;无单数]菜汤),或如也只有5个字母的бельё([名词;无复数]内衣)。虽说念过三两遍便能脱口背出,但此后的作业与考试再未用到,没过几天就把“菜汤”记成“滑鱼汤”,礼拜去汤池店换了内衣,却把бельё丢到汤池去了。弃之如敝屣,不能让这些被考几率趋于0的二、三十个生词,占据大脑皮层有限的记忆存储空间,林懋慎便自作主张将它们从字典中剔出。但真真令人头痛的却是:“о”在非重音时发“а”音,前者易错写为后者。如бюрократический([形容词]官僚制度的;官僚主义的)重音在“ти”上,第二音节“ро”与第四音节“ра”的读音相同,常会颠倒误写。再加上对“б”与“п”、“г”与“к”、“д”与“т”、“з”与“с”的发音混淆不清,如此囫囵吞枣般咽下的生字,再吐出来便成了пюрагродичезгий,15个字母中竟然有7处出错。好在这些难记易写错的单词,每字还能摊上三两分钟供其死记硬背,只要心口如一,都能输往脑袋瓜中负责学习和记忆的海马区(hippocampus)。照此不厌其烦,颠来倒去地大声朗读,终会被海马体转存到大脑皮层,犹如刻录于U盘,成为永久的记忆。

    这不现下的林懋慎正提着小书包,来到洋坟堆西头的领地,在那块深赭色的墓碑前,随地捡起些枯草和松树枝,将上面的灰土擦拭干净,接着他打开手中的《俄语》第一册课本,翻到第86页《Алфавитный。словарь》,才瞥了眼以“А”打头的4个单词:автограф([名词]亲笔)、агрессор([名词]侵略者)、американец([名词]美国人)、английский([形容词]英国的),就合上书本,并从小书包边袋掏出半截长的白粉笔,弯腰在碑面平坦处顺畅地写下агрессор和американец。“侵略者”属于政治性词汇,而“美国人”与“Америка([名词]美洲;美国)”、“американский([形容词]美国的)”有着共同的词干“америка”,况且“三美”的政治色彩与“侵略者”不相上下。这类在平日作业和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字眼早就烂熟于心,多花十来秒钟把它们涂鸦在蕃仔的墓碑上,并非附和时下流传于市街人群中的仇美反侵略的情绪,而是想用许仲坤抄黑板报剩下的半截粉笔试试手运,讨个好彩头罢了。

    在剩下的两字中,автограф最先映入眼帘,它的重音在“то”上,读过三两遍,虽说已记牢,但不能现买现卖,要留待日后再行检测,以观后效。末尾第四个单词“英国的”,重音在“ли”上。林懋慎觉得английский的标准读音与眼前这块墓碑上刻的Britain(不列颠)相去甚远,也不是England(英格兰)的音译。打小没进过双语幼稚园,长大后又从未正儿八经地学过英文,单凭那天偶尔听到的只言片语,就敢往英国人墓碑上找与俄文同音的外来语。如此上下揣摩,当然是一无所获,心猿意马了好几十秒钟,只得回头嘟囔起английский,几遍过后还想借许仲坤剩下的半截长粉笔的灵气,可是心口不一,通往海马区的大门早就紧闭,出手在石刻British的边缘端端正正地写出о(а)л(н)к(г)н(л)ийз(с)г(к)ий,翻开书本一校对,连以“А”打头的单词,居然也误写为“О”,除了两组“ий”外,10个字母中竟然有6处出错,几近全军覆没!

    错愕之余,浮现眼前的当然是两周前在这儿的一次偶遇……那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