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生的方向标 (第2/2页)
0多岁。 20多岁的人敢于独自追寻自己的梦想,这种勇气在那时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刘邦能为自己的理想敢为常人不敢为之事。当刘邦主意一定,便从沛县一路走到河南的外黄县投奔了张耳。刘邦顺利的见到了张耳,而且两人谈得很是投机,共同语言很多,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刘邦在张耳的府上住了几个月的时间。张耳的见识是沛县里的名人无法比的,要比他们高明很多,这让刘邦的眼界更加开阔。与张耳的交往在刘邦今后面对人生重大的选择时有着巨大的影响。当秦国灭魏国时,张耳逃亡,刘邦便又回到了沛县,依旧过着闲游的生活。 因为刘邦读过几年书,所以在当时也算是有学问的人。年少读书时他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不喜欢读死书。刘邦常常会把老师问住!让他的老师都觉得很是头疼,很怕刘邦会问出什么连他都解释不了的问题,那作为老师是一件非常尴尬丢脸的事。为了能让刘邦守规矩,刘邦的老师平时总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不要总是想着那些不该想和不该做的事。老师的说教和灌输却无法阻挡刘邦对于自由思想的追求,思想世界的海阔天空,使得没有任何精神枷锁可以束缚他。刘邦虽然读书不多,但能和做学问的读书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得到有名望者的信任。刘邦是个学习能力非常强的人,能够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方法很好的相处。 沛县的萧何和曹参是刘邦身边非常重要的两个人。也许没有萧何和曹参就不可能有今后的帝王刘邦!或者没有刘邦就没有后来的丞相萧何和大将军曹参!一切也只是假如!毕竟历史不可能重来,但他们之间就像鱼儿和水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萧何在沛县时是刀笔吏,专管刑狱案件,文笔很好,有经世之才。刘邦托萧何找了一个事做,做了泗水亭长。亭长的主要职责是维持治安、缉捕盗贼、接待上级。 萧何的眼光特别厉害,看人特别准。他的本职工作做的特别好,上司曾屡次想提拔他,召他去咸阳工作,但萧何都一一婉拒了。萧何为甚么会如此?是不想升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或许他预测了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究竟是为什么恐怕只有萧何自己知道了。
刘邦自己觉得能力有限,于是大小事情都会常常请教萧何,对萧何非常尊重,所以工作期间对他非常关照。如果刘邦出现什么麻烦的话,萧何都会想尽办法帮助刘邦化解。 曹参是萧何手下的官员,管理监狱和犯人。曹参和刘邦相处的非常好,两个都是性格豪爽的人。曹参粗中有细,很喜欢刘邦的为人,因为刘邦为人豪迈、讲义气、重友情、对待朋友一视同仁,两人在酒后的豪言壮语中结拜成了兄弟。 沛县时的泗水亭长刘邦,论才华、见识和萧何、曹参二人相比,那时的刘邦都比不上,但刘邦能真心对人,与人谈心时能让对方感到他的真诚。刘邦就像个粘合剂,可以把各种身份的人凝聚在一起,这样的能力,让刘邦就算与初次相见的陌生人相处都会如鱼得水。 刘邦身上有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被人称为领袖魅力。 刘邦有一个兄弟叫周勃,是樊哙介绍认识的,也是沛县人。周勃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同时他还是个“乐师”,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就带着喇叭去吹一通,赚个外块。周勃性格沉稳严苛,很难和旁人结交,刘邦却和他相处的非常好。刘邦很开朗,有时会放浪形骸,但绝不是只知饮酒作乐的轻浮之人,各种脾气性格的人他都能结交。对于人才,刘邦是从来不问出身和个性的,真正做到了不拘泥于身份和地位的结交朋友。 刘邦有个朋友是县府的马夫,叫夏侯婴,他是刘邦的死党。夏侯婴和刘邦的性格非常相似,都待人热情,都喜欢开玩笑。夏侯婴比刘邦更成熟。夏侯婴常常为刘邦出一些鬼点子,刘邦也很喜欢跟他这个朋友海阔天空地乱侃。夏侯婴就像是刘邦的一个跟班,一有空两个人就形影不离。 一场意外证明了刘邦身上有一种魅力,能让身边的朋友宁肯自己受苦也要保护刘邦。事情发生在夏侯婴由县府马夫升为候补县吏时,有一次刘邦和夏侯婴比剑,刘邦不小心砍伤了夏侯婴,这件事被其他的县吏看到了,也许这个县吏和刘邦有过节,也许这个县吏为了法度严明,将此事告诉了县令。秦国的法律是非常严苛的,当事人就算不追究也不代表能够逃脱罪名与责罚。依据秦律,刘邦不仅要被撤职,还可能有牢狱之灾。夏侯婴为了保护刘邦,死活都不肯对县令承认是刘邦伤害了他,结果,他反而因为“知情不报,袒护罪犯”收到鞭笞,被关进大牢,判处一年多的徒刑。事后是萧何、曹参从中斡旋,刘邦才逃脱罪名,保住了亭长的职位。这件事让萧何和曹参触动很大,他们也和夏侯婴一样的感觉,一旦有不好的事发生在刘邦身上,他们都想能尽自己的能力保护领邦。 刘邦身上有一种魅力,能够让身边的朋友心甘情愿的为他做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