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 朝中二圣 泰山封禅 (第1/2页)
上官仪密谋废后,惨致灭门。朝臣们一下子看清了武后的手段。武后在朝臣们心中的位置骤然上升。 过去的这几年,皇上生病的时候,皇后才上朝理政。经过此事后,皇后不再放心皇上独自理政。于是大唐的朝廷上出现了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观——皇上和皇后同坐朝堂。皇上在东,皇后在西。皇后的面前挂着翠帘。 朝臣们惊叹之余,也就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心悦诚服地称之位“朝中二圣”。 上官仪一案掀起的轩然大波逐渐平息了,可是此案给武后带来的震撼却远没有静止。 这场风暴让武后意识到:宰相的权势太大了!上官仪这样一个刚上任不久的副宰相,竟然敢于提出废去皇后这样大的议案,并且差点付诸实施。这实在太匪夷所思了! 朝中的这些大臣毕竟是是李氏朝臣,时时刻刻维护着李家的江山。 武后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决定招纳一批博学多才的文人士子进入宫中。 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饱学之士,不管出身,哪怕是一个山野草民也可以入选。 武后将此事交给了许敬宗和崔义玄,让他们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入选后的人员交于武后自己最后定夺。 挑选出人才后,武后立即传旨,在宫禁的北部,辟出一座宫殿,装修一新后迎接了这些驰名天下的鸿学大儒。 这些人被特许:直接从北门出入宫禁,不以常礼拘之。待遇在四品之上。 这些皇后的座上宾被朝臣们称为“北门学士”。 名义上他们的任务是编纂、等书,有时候为朝廷起草、宣读诏书。可是实际上,他们是武后自己的幕僚班子、智囊团。 武后有空就会去他们中间坐坐,和他们商谈国事政要。武后像他们的朋友一般在一起喝茶、聊天。 武后让他们畅所欲言,不久武后就将和他们在一起聊天所得,汇总成“建言十二事”上奏给皇上。 这十二事用现在的话简单地说就是: 1、劝勉农桑,轻徭薄赋。 2、免除三辅一带的徭役。 3、停止用兵,以道德教化天下。 4、禁止浮巧。 5、减少土木工程,节省经费。 6、广开言路。 7、杜绝谗言。 8、推崇老子。 9、不仅为父守丧,也要为母守丧。 10、上元以前勋官已给先身者予以追覆。 11、八品以上京官增加俸禄。 12、任职官员才高位下者,予以擢升。 皇上将这些建言拿去和大臣们商讨,得到大臣们的齐声赞颂。皇上立即颁发诏令,将这些建言付诸实施。 诏令颁发后,举国欢腾,甚至有人出资为武后修建了生祠,立了长生牌位。在百姓的眼里,武后成了和救苦救难的菩萨同等的所在。 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势下,被郭行真的厌胜之术压制的鬼魂再次复苏,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鬼魂重新出现在武后的梦里。 无奈之下,武后提出再次提出迁都洛阳。高宗皇上欣然答应。 回到洛阳后,武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治理国政之中。而皇上则把精力都投入到年轻貌美的魏国夫人身上。 武后对他们的jianian情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她的精力都在国政之上,对皇上实在没有精力敷衍,也就由着魏国夫人伺候皇上了,直到魏国夫人有了非分之想。 在武后的治理下,大唐延续了太宗贞观之治的盛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这样的情况下,武后提出要封禅泰山。高宗皇上欣然允之。 在皇上正式颁诏封禅之时,武后突然上表,她认为封禅大典将女性排斥在外有失公允。所谓天为阳,地为阴,皇上封天,就该由她率领内外命妇参加禅地。 高宗皇上觉得武后说得颇有道理,当即敕准。 高宗希望武后禅地时带上魏国夫人。武后以魏国夫人既不是内命妇,也不是外命妇为由阻止。 武后和皇上踏上了封禅之路,一路上,武后容光焕发,兴高采烈。武后很快注意到皇上的魂不守舍,心不在焉。武后这时候才惊觉魏国夫人在皇上心中那不可或缺的位置。 武后冷笑,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 武后佯作不知皇上的心绪不佳。现在什么都是小事,封禅大典才是千古未有的大事。 正月初一这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在这个新春伊始的日子里,大唐高宗皇上在官员们的簇拥下,登上了泰山南麓的圆坛,举行了封天大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