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废黜中宗 临朝称制 (第2/2页)
,刻苦好学。可是从未当过太子,没有经过历练,毫无治世经验。武太后对这位皇帝也深感忧虑。 是啊,执掌过大权的武太后除了自己,对谁都不会放心的。别说儿子们不争气,就是争气,只怕在武太后面前也是不堪一击的。 曾经英武干练的李贤都不能承继大统,他的这些才智皆不如他的弟弟们又怎么能登大宝呢? 当是时,国事千头万绪,急需一位才智非凡的国主。武太后有心执掌权柄,可又怕有违祖制,一直游移不定。 这时刘祎之夜访武太后,提出让武太后临朝称制的办法。他的这一提法,甚合武太后之心。可是武太后也将她的疑虑说了出来,“朝中之人会不会说我是吕后之类的人物?人言可畏啊?!” 刘祎之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太后治理朝政,游刃有余,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而皇上此时,虽以成年,可是阅历胆识都不足以担当大任。” “太后圣体康健,精神矍铄,正应在这多事之秋,当仁不让地担当起大任,把握朝政,使大唐可以转危为安。” 武太后激动道:“为了先帝的基业不至于败坏在儿子们手中,我这个老婆子少不得披挂上阵,重cao国柄。待皇上历练老成之后,再让其过问朝政,也无不可。” 从此以后,武太后正式临朝称制,朝中大小事务都有武太后裁决,无须通过睿宗。 睿宗看过前几位兄长的下场,很聪明地不管朝政,安分守己的当个傀儡皇帝,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武太后每日坐在朝堂打理政务,面前悬挂着一面淡紫色的幔子,太后可以看清百官,而百官却无法看清太后。 三月七日,武太后派遣她的侄子,礼部尚书武承嗣前往帝宫,册封睿宗为嗣皇帝。其实,也就是准皇帝之意。如此一来,太后掌国施政就更加的名正言顺了。 武太后临朝,首先将自己的心腹亲信全部安排进了宰相班列,接着就开始赈灾放粮。 武太后接管了朝政,避免了皇权交接时产生的政局不稳的现象。没有混乱和动荡,老百姓们安居乐业,有谁会对太后临朝产生不满呢? 可是朝臣中还是有人对太后临朝一事不满,并且很快表现了出来。 太后临朝后不久,太后就接到了西京留守刘仁轨的辞职上疏。 刘仁轨时任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如果不能说服他,必将影响一大批朝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武太后亲笔玺书,向刘老将军致敬。 看着武太后情真意切的亲笔玺书,刘仁轨感慨良多。想她一个妇道人家,为了大唐的社稷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实属不易。 如今大唐内忧外患,倘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摄政者,周边那些虎狼之国,早等着活撕了大唐。 刘仁轨想明白这些后,倍觉汗颜。自己的见识还远不如一个妇孺啊?! 刘仁轨请求收回上疏,从此以后一心一意地镇守长安,为大唐江山的永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仁轨是一面旗,当他站到太后身边的时候,一些首鼠两端,持观望态度的大臣望风而倒,全都站到了太后的一边。 自此,朝廷的文武百官大都默认了太后临朝称制的这件事。 年逾花甲的武太后,以娴熟的手腕掌控了大唐的政事,很快消除了内忧。稳定了朝中的局势,太后终于可以全力以赴的解决边境的纷扰了。 对于西突厥阿史那东薄的率众造反,武太后绝不手软,决计派兵弹压。可惜的是一代名将裴行俭如今已经暴病死亡,太后伤痛之余,与宰相们商议,派出西安都护王方翼前往拒敌。 王方翼率十万大军西进至丽水,四方设伏,诱敌深入后,斩杀无数,大破突厥兵,很快平定了突厥的叛乱。 不料**与突厥交战之际,吐蕃乘机派兵攻占了柘、松、翼等边州。不久又进攻河源,大唐守军出师不利,节节败退。 这时,吐蕃的赞普突然提出和亲的建议,声称只要太平公主下嫁,即刻退兵。 武太后勃然大怒,可是她以一个政治家的胸怀忍下了这口气。第二日,她召见了吐蕃使者,“贵国好意,不胜感激。只是太平为报答外祖母的生前慈恩,已入道观为女道士,发誓终生不嫁。” 为使他相信这件事,武太后下令将公主府第命名为太平观,并让太平身着道士服装于宫中走动。 使者见此,不好多说,只好告辞离开。提亲之议自然告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